本報訊(韓海東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岳海興)稻浪隨風起,開鐮收獲忙。金秋時節,龍江大地一派豐收景象。黑龍江省鶴崗市興安區紅旗鎮峻豐村,放眼望去,成片的玉米地里,一臺籽粒聯合收割機正在成熟的玉米地里穿梭作業,吞下秸稈,吐出金黃的玉米。
“這臺聯合收割機可配置16行折疊玉米割臺,1天的作業面積可達2000畝以上。”峻豐村峻元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樹元介紹。今年秋收,峻豐村組織機械力量,統一糧食收獲。全村8臺大型聯合收割機與滅茬機、旋轉犁、聯合整地機可同時作業,節約人力資本,提高生產效率,實現收獲與整地同時進行,讓土壤更好利用冬春季雨雪實現凍融交替,構建良好土壤結構。
“我今年種植了1000畝優質稻,在數字和智慧夏管的加持下,我家水稻經過測產評估畝產可達1360斤。”水稻種植大戶管憲河滿臉豐收的喜悅。
在遜克縣干岔子鄉興隆村金穗現代農機合作社的萬畝大豆種植基地,連片的大豆披上了金黃色,映出了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合作社理事長張冰調配了3臺大型收割機,正在收割大豆。隨著收割機駛過,一壟壟大豆迅速被卷入收割機內。看到金黃的大豆從卸糧口傾瀉而下,裝入運輸車內。
糧食豐收的“科技密碼”,在于高效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張冰深有感觸地說:“今年我們在合作社內重點推廣了‘種肥同播’側深施肥、水肥一體化滴灌等技術。目前來看,確實見到了很大效果,大豆在質量和產量上都有很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