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養育著半個世界,也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40年前,劃時代雜交水稻品種“汕優63”育成,促進了我國雜交水稻單產與推廣面積迅速提升;40年來,“汕優63”成為我國當今推廣時間最長、應用面積最大、增產最顯著的雜交水稻品種。

向經典致敬,與時代同行。值“汕優63”育成推廣四十周年,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暨第二十一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與產品交易會(簡稱第二十一屆全國種子雙交會)期間,將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盛大舉辦“汕優63”四十周年暨水稻種業高質量發展峰會。
致敬經典
啟示新時期育種創新路徑
我國農業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品種創新史。
水稻從矮稈革命到三系配套再到兩系配套,從汕優63等雜交稻到超級稻,品種不斷更新,推動產量不斷提升,全國水稻單季平均畝產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170公斤,增加到了當前的470多公斤。
汕優63是我國水稻發展史中最具代表的品種之一。1980年冬,植物遺傳育種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農業科學院原院長謝華安研究員,根據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論培育出恢復系“明恢63”,第二年,利用“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測交,培育出“汕優63”,于1984年通過審定。

“汕優63”高產、優質、抗病,解決了第一代雜交稻稻瘟病抗性差的致命缺陷,促成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迅速上升。1986年,“汕優63”成為全國雜交水稻播種面積最大的品種,并在此后16年連續穩居首位,一口氣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谷總量四個全國之最。據統計,1984~2005年,“汕優63”累計推廣9.38億畝,增產稻谷695億公斤,新增經濟效益626億元。

戮力前行
共謀水稻種業高質量發展
種業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作,水稻種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種質資源挖掘、育種材料創制、育種技術創新等方方面面。
我國水稻育種技術水平世界領先,但也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種質資源的大規模精準鑒定尚在起步階段,育種新理論、新技術亟待突破,科企合作緊密度不夠、育種體系分工不明確,商業化育種體系建設需要向更高水平邁進。
隨著育種技術創新、種植模式水平提升、市場多元化發展需求,水稻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要想推動水稻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就需要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汕優63”四十周年暨
水稻種業高質量發展峰會
突破性新品種對于支撐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意義重大。
本次“汕優63”四十周年暨水稻種業高質量發展峰會將以“重大品種推廣應用 支撐大面積單產提升”為主題,回顧“汕優63”培育和推廣歷程,啟示新時期水稻育種創新、技術進步和品種更新換代路徑。邀請有關院士、優勢科研單位與龍頭企業的專家、企業家,圍繞種質資源挖掘創新與利用、水稻育種技術創新突破、創新商業化育種體系和做強做優做大我國種業企業,建言獻策,共謀共商我國水稻創新與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
活動時間
10月29日14:00—17:30
活動地點
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104會議室
第二十一屆全國種子雙交會
更多精彩
關注全國種子雙交會
第二十一屆全國種子雙交會擬于10月29-31日在福建福州舉行,設置開幕式、信息發布會、展覽展示、論壇交流、品鑒推介等系列活動。
信息發布是大會的亮點內容。此次信息發布會將聚焦種業振興五大行動,權威發布種業振興最新政策,科學研判種業發展最新形勢,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公布2023年度主要農作物推廣面積前十品種名單、2023年度中國種業頭部企業名單和全國農作物種子供需形勢分析報告等。
論壇交流緊緊圍繞科技創新,舉辦“汕優63”四十周年暨水稻種業高質量發展峰會、生物育種產業化論壇、種業投資說明會、蔬菜種業創新發展論壇、種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新生代種業企業家沙龍等。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第二十一屆全國種子雙交會!
往期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