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二十年,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支柱性政策,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在穩預期、穩信心、穩生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政策效果得到各方認可。近日,國家公布2025—2026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定價周期由過去的每年一定調整為兩年一定,價格水平提高到1.19元/斤(國標三等小麥)。這一政策調整,是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的重要政策安排,釋放了重農抓糧的積極信號,體現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明確導向。
一、最低收購價政策是農民安心種糧的“定心丸”
2000年以來,我國在糧食購銷領域開展了一系列體制改革,糧食價格放開由市場形成。為防止糧價受外部因素影響過度下跌損害農民利益,國家分別于2004年、2006年起在主產區對稻谷、小麥兩個口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產業發展等因素確定最低收購價水平,每年糧食播種前向社會公布。新糧上市后,農民隨行就市出售糧食,獲得收益;當主產區市場價格下降較多、低于最低收購價時,農民可按照最低收購價向國家指定的收儲企業交售糧食。
最低收購價政策的目的是“兜底線、穩預期”。“兜底線”,就是最低收購價水平主要錨定種糧成本確定,讓農民種糧不吃虧;“穩預期”,就是穩定種糧信心,引導廣大農民安心種糧。近年來,國家注重在完善最低收購價水平安排的同時,更好發揮這項政策穩定農民種糧心理預期的作用。據統計,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以來,我國稻谷、小麥產量分別增長15%、26%,特別是2020—2023年在國際糧價大幅度波動的情況下,我國口糧生產始終保持穩定、價格總體平穩運行,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本次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是更好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本次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是落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主要體現在兩個關鍵點:一是延長定價周期為兩年一定,二是具體水平較上年每斤提高1分錢。這樣的安排,是適應我國國情農情,更好發揮最低收購價政策穩預期、穩信心、穩生產作用的現實選擇。
適當延長定價周期,有利于穩定農民種糧預期。農業支持政策保持一定穩定性,主要目的是為種糧農民提供更加穩定的政策環境,讓農民作出科學合理的生產決策。本次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定價周期由一年一定改為兩年一定,“一次提價管兩年”,相當于國家對未來兩年農民種糧給出了兜底保障,引導農民科學規劃和安排生產經營活動。同時,政策還明確,如生產成本等發生較大變化,會及時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兼顧了原則性和靈活性。
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釋放重農抓糧積極信號。2025—2026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為每斤1.19元,達到政策設立以來的最高水平,既彰顯了惠農政策力度,提振市場信心,也與近年來種糧成本的變化情況相適應,有利于更好發揮“兜底”作用。同時,國家將聚焦農資、土地兩大種糧成本關鍵要素,研究完善相關機制,防止種糧成本大幅上漲;綜合運用儲備調節等政策工具,更好發揮市場作用,促進糧食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