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單819的平均畝產達到了902.8公斤”
秋樂368的平均畝產達到了829.4公斤”………
9月11日,一場聚焦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暨全鏈條產業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現場觀摩會在周口市鄲城縣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瑞芝,作為本次測產專家組組長,對鄲城縣玉米示范區進行了實地測產驗收,并公布成績。
今年,河南部分地區玉米生產遭遇了挑戰:夏玉米的播種期遭遇干旱,生長期又遭遇高溫熱害、漬澇寡照以及臺風、南方銹病的影響。然而,在這樣的不利條件下,鄲城縣玉米示范區卻以驚人的韌性,實現了“逆境不減收,順境更豐收”的戰績。
新品種:玉米穩產高產有底氣
走進鄲城縣玉米示范區,一片翠綠的海洋在微風中泛起層層波浪。
鄲城縣豫丹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王雷,望著1300畝玉米田的豐收景象,感慨萬千。他今年種的主要是鄭單5176、鄭單5179,畝產可達900公斤。在往年的豐收季節,他的玉米田畝產650多公斤;而今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天氣形勢,這樣的產量無疑令人驚喜。
驕人成績的背后,離不開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團隊的支持。
“我省圍繞玉米大面積單產提升的科技攻關戰早已打響。”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與栽培研究室主任、省秋糧專家指導組組長喬江方說,在部省聯動項目和秋糧專項項目的強力支持下,今年在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縣鄲城縣的胡集鄉、汲冢鎮、石槽鎮,圍繞高淀粉玉米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環節,開展示范方建設工作。
“今年重點示范了耐密、高產、抗倒鄭單819、秋樂368等優良鄭單系列玉米新品種。”喬江方說,面對惡劣天氣的考驗,這些新品種展現出了驚人的生命力,如同身披“科技戰甲”的勇士一般,挺直腰桿、茁壯成長。
新技術:玉米享受定制服務
除了良種的助力外,鄲城縣的玉米還享受到了定制服務。在胡集鄉、汲冢鎮等玉米主產區,一支由農科院、農科所、農業農村局等多部門組成的“智囊團”紛紛出動,他們多學科融合、緊密協作,共同為玉米量身定制了應對各種挑戰的解決方案。
“科學應對高溫干旱和長期漬澇寡照等不利情況,使得玉米穗發育正常、花粉量大未出現大面積畸形穗、空桿和花粒現象,保障了玉米的高產穩產。”謝瑞芝說。
“北斗導航系統的引入為玉米的精準種植提供了有力保障。”省農科院農業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王來剛介紹,它能夠提供厘米級的定位精度,使得播種行距、株距更加均勻一致,有利于提高玉米的生長一致性和產量、品質。
同時,示范區還適度增加玉米種植密度(每畝增加800株至1000株),并采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讓玉米喝上了“定制營養餐”,吃得飽、喝得足,還不浪費。這一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水肥利用率,還大大節省了成本。
據悉,玉米示范方每畝可節約農機和農資類生產成本130元,玉米單產提升100公斤以上,玉米關鍵品質指標提高2.4%,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10%。
科企合作:玉米變身“金粒子”
然而鄲城縣玉米的故事并未就此結束,它們還有更廣闊的舞臺。
鄲城縣與金丹科技等企業的深度合作讓高淀粉玉米找到了更好的歸宿。王雷地里種的玉米,淀粉含量超75%,每斤較市場價高5分錢。石槽鎮打造了占地2萬畝的綠色原料基地。玉米經過酶解、發酵等綠色生產工序,最終變成高價值的聚乳酸。玉米成為“金粒子”,鼓起了糧農的錢袋子,也提升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雙贏。
“提升糧食單產的關鍵在于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集成融合。”省農科院副院長衛文星說,下一步將繼續堅持科技興農、質量強農的發展道路,不斷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加大科技服務力度,精準對接、指導、培訓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緊密的科企合作機制,推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鄲城縣玉米的“逆襲”之路,是科技興農的生動實踐,也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縮影。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科技的力量正引領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書寫豐收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