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張艷玲)20世紀90年代初,地處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宣漢縣在峰城鎮龍泉村開辟了一塊高山玉米高產試驗田,通過改進玉米種植技術和管理方式,創造了西南地區首個玉米“噸糧田”,并總結出“良、早、壟、密、肥、防”的“六字訣”,被業內譽為“峰城經驗”。這場針對玉米的高產攻關一干就是30年。日前,四川玉米高產攻關30年成果(峰城經驗)推介暨丘陵山區農機現場觀摩會在宣漢縣舉行。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宣漢縣持之以恒30年抓玉米高產攻關,跑出了三條“上揚線”。
看產量,實現三次跨越。自1996年龍泉村以畝產1010公斤實現了玉米從低產到高產的首次跨越后,宣漢縣又繼續向超高產發起沖鋒,屢次刷新西南山地玉米高產紀錄。2023年,該村2.68畝試驗田玉米平均畝產就達到1290.8公斤。最讓人稱道的是,近年來,宣漢縣在全縣大力推廣“峰城經驗”,玉米大面積單產由1995年的238公斤增長到了2023年的530公斤,實現了專家產量到大田產量的轉化。
看技術,實現三次迭代。30年來,宣漢縣玉米高產的技術要領早已從“六字訣”的1.0版本迭代到3.0版本。2000年左右,宣漢縣開始探索“玉菜”“玉菌”“玉豆”復合種植模式,在玉米不減產的情況下,實現了畝均產值的倍增,被稱為“峰城經驗”2.0版本;最近幾年推進的第三次迭代升級,則聚焦于降本增效補短板。在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的幫助下,宣漢縣引進推廣肥水一體化技術和適宜丘陵山區的現代化農機,前者使每畝可新增玉米100余公斤,節約人工與肥料成本180元,新增收益180元左右;后者使得“巴掌田”“雞窩地”種起來輕松了,而且僅機播一項,畝產就比人工栽培增產50.6公斤,同時節約勞動力成本180元,每畝節本增效300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