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長江中下游坡耕地紅黃壤與中低產稻田產能提升技術模式及應用”課題“中低產稻田減障提質產品創制及產能提升應用”現場觀摩及交流會在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宜昌當陽市舉行,湖北省科學技術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相關專家參會。基地測產數據表明,測產結果較對照增產均在10%~20%。
長江中下游紅黃壤和水稻土總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20%,是我國的重要“糧庫”。然而,該區域中低產田比例超過65%。據介紹,上述研究課題主要針對長江中下游中低產稻田產能提升存在的物化產品缺乏、功能單一、機械化程度低、裝備配套性差等問題開展產品、裝備創制及配套技術研發。同時,該課題提出長江中下游中低產水稻土提質增效技術,集成區域產能提升技術模式,建立示范基地。
課題組專家、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研究員趙書軍介紹,研究團隊開展了各類大田試驗,試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供電、避雨、智能控制等功能的智能控制閘門,明確了深翻深旋一體機可使水稻產量提高7.05%,“植物源+動物源+礦物源”復合成分的改良劑可提升土壤保肥性能等一系列成果。目前,團隊已研發產品及裝備6項,申請相關專利5項、肥料登記證2個,在荊州、陽新、當陽等地建立千畝示范基地3個。
項目咨詢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衛表示,該研發項目與農業生產聯系緊密,成果轉化應用順利,研究模式值得借鑒和推廣,對于我國糧食安全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