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俐)履帶滾動,撥禾輪翻滾,一塊180平方米的稻田大概100秒就被收割干凈,一場水稻機收減損比賽正在熾熱的太陽底下火熱開展……
8月26日,2024年重慶市水稻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在合川區隆興鎮玉河村舉行。全市29個區縣派出的32名選手,在激烈的角逐中一展身手,不僅比機收速度、比操作規范,更重要的是比減損。
“減損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相關負責人在現場表示,這是一次綠色智能高效增產減損技術大比武與裝備的集中演示展示,對于鼓勵廣大農機手提高規范作業能力、嚴格執行質量標準、最大程度將水稻“顆粒歸倉”意義重大。
比賽現場,參賽選手分4組分別駕駛8臺同品牌、同型號、同馬力水稻聯合收割機對同一區域、相同品種、生長條件一致的水稻田塊進行收割。裁判組則根據農機手的安全意識、操作熟練度、作業效率、作業質量進行現場評分。
“收割速度比較快,留茬高度比較高,則可能導致水稻機收損失率高一些。”裁判組組長趙立軍告訴記者,水稻機收達到及格標準,需損失率小于2.8%。
有5年多農機手經驗的永川區參賽選手李質源認為,比賽很考驗操作習慣和安全意識。
最終,比賽決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以及優勝獎26名,分別獲得獎金5000元、3000元、1500元和600元,每位參賽選手還獲得品牌農機購機代金券2000元。
“通過大比武,能夠鍛煉選手們的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實現機收減損的目的。”趙立軍說。
“2023年全市水稻機收損失率降低至1.77%,較全國水平低0.23%。”重慶市農業農村委農機化處處長黃洪介紹,2024年,全市水稻機收有望突破850萬畝,機收率達到85%以上。
“多種一畝是一畝,多收一斤是一斤。”黃洪表示,繼續緊盯糧油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以及“三秋”“冬種”等重要農時,落實落細農機管理服務措施,緊緊圍繞機具質量、機手操作這兩個關鍵要素,廣泛組織開展糧食擴種增產減損技術大宣傳、大培訓、大比武系列推進活動,全方位提升糧食收獲質量和機手操作水平,努力挖掘擴種增產減損的潛力,進一步降低水稻機收損失率,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糧食安全。
目前,重慶市秋收各項工作已全面鋪開,今年預計投入水稻聯合收割機萬余臺。全市組建了42支市級應急服務隊,已培訓農機駕駛員2萬余名,開展農機維修和上門服務10余萬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