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縣是國家級制種大縣,近年來每年農作物制種面積50萬畝,種子年銷量5億斤,年銷售額6.4億元;建有穩定的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3個,著力打造全省良種生產大縣和國家優勢農作物制種基地,生產的良種銷往皖豫魯蘇鄂等省,能滿足黃淮海2000萬畝田地的用種需求。2022年,濉溪縣小麥最高單產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位居全省第二……
在濉溪,“種子”這一農業“芯片”正在迸發新動能,“種子”的力量漸趨強大。
從買種到研發
“一粒種子”生根發芽
濉溪縣國家優勢農作物制種基地核心區,位于沱河、澮河之間的狹長地帶,涵蓋了百善鎮、四鋪鎮、鐵佛鎮共680平方公里土地,是獨具特色的種子繁育帶。
安徽柳豐種業公司是全省種業龍頭企業,而10多年前,它只是百善鎮的一個農資門市部。公司銷售經理劉國浩說:“當時濉溪也有人育種,那時還不用省審、國審,大家選好了種就繁殖推廣。更多的就是經紀人低價買來商品糧和種子再加價賣掉,賺個差價。”
正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優勢,催生了濉溪本土第一批種子企業。
2003年,柳豐種業公司聯合皖北及鄰省另外7個公司,買斷了“中黃13”大豆品種的經營權,此后10年,8個公司將這款高產大豆品種累計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柳豐公司是當仁不讓的銷冠。“1億畝里,我們銷售的種子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一。”劉國浩說。
“中黃13”是塊敲門磚,借助聯合銷售該品種的契機,濉溪當地糧食經紀大戶被帶入了種業圈子。他們嘗到了種子的甜頭,也看到了種子的重要性。
買斷種子,也有很大風險。同為省龍頭企業的安徽永民種業公司曾斥資上千萬元,買斷某個大豆品種的全國經營權,后來卻因種子性狀不穩定,只得暫停推廣并繼續繁育提純。
買斷種子經營權有點像開盲盒,風險不可控,這便倒逼濉溪縣的農業經營主體開始自主研發。
在此之前,濉溪縣農業部門在種子研發上也曾進行過有益的探索。
自我國確定了農作物品種審定制度后,濉溪縣農科所于上世紀90年代初研發出的小麥品種“皖麥3號”,成為該縣第一個通過省級審定的品種。濉溪縣主要農作物國家區域試驗站研究員周素英說:“當時小麥畝產不過100多斤,這個品種畝產最高達到了500斤,推廣面積持續擴大。”
2010年,濉溪縣農科所又選育成功“濉麥1216”,在申報省級審定后的兩年區域試驗和一年生產試驗中,產量和抗病性都超過了同時參試的另外41個品種,連續三年排在第一,順利通過省級審定,由于表現突出被推薦到國家試驗中心,又順利通過了國家審定,成為淮北市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小麥國審品種。由于特別耐旱和耐鹽堿,“濉麥1216”在蘇北地區大受歡迎,當地許多畝產低于600斤的鹽堿地由于種植這一品種,獲得了畝產800斤以上的較好收成。
政府部門引領在先,民營企業聞風而動,“一粒種子”萌發出了無限生機。
從單干到抱團
“濉溪種業”叫響全國
民營企業在種業振興中挑大梁,濉溪縣的這一獨特現象為全國種業界矚目。
濉溪縣現有20個持證的良種企業,民營企業占三分之二。其中,7個企業擁有自育品種,3個企業擁有自育國審品種;永民種業、柳豐種業、雙收種業、三豐肥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永民種業、柳豐種業為省重點龍頭企業;永民種業、柳豐種業、雙收種業和成睿種業等建有育種研發機構,正在向創新型企業邁進。
在濉溪種業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是一股特別的力量,企業主懂農業、善經營,在摸爬滾打中抱團發展,逐步形成產業集聚,推動濉溪種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2023年11月22日一早,濉溪縣柳豐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趙太宇在朋友圈里發了一條震撼性新聞:柳豐!國審第一種。柳豐!國審模式已打開……后期精彩,敬請期待。
趙太宇被同行稱為“皖北最年輕的研發出國審品種的專家”,他所說的“國審第一種”,指的是農科所自主研發的“柳豆108”。
2011年起,趙太宇率領團隊開始選育“柳豆108”。他告訴記者:“大豆花的授粉期在10天左右,為了趕在太陽出來前授粉,每天凌晨3:30得起床,從淮北市區開車來地里,5:00左右開始授粉,太陽出來前完成授粉。”
從開始選育到通過國審,整整用去12年時間,其間承受了多少風霜、孤獨和失望,他人無法想象。
今年,柳豐農科所進入“國審品種收獲季”,半年間,“柳麥521”“柳麥1257”相繼通過國家審定。
十年磨一劍,10年卻難育一種。
“我大致算過,選10萬穗小麥,不一定能育出一個新品種。我們能研發出3個國審品種,其中經歷的艱辛可想而知。”趙太宇說。
回憶起“永民麥1號”的研發過程,永民種業公司副總經理趙鵬用“大量試錯”來形容:“我們選擇父本母本時,既要抗病性強,又要抗凍性好,還要求高產抗倒伏,唯一的途徑就是不斷試錯。”
投入大量研發人員、每年花掉專項研發經費兩三百萬元、耗時逾10年,“永民麥1號”終于“試錯”成功,于2022年5月通過國家審定。
趙鵬說:“我們今年繁育了1萬多畝‘永民麥1號’,前幾天測產,畝產1400斤,這是繁殖大戶的數據,如果正常大田種植產量還會高些。明年我們計劃繁育兩三萬畝,后年就能大規模銷售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育種就是“廣種薄收”甚至“無收”,選育的品系增多,成功的概率才會增加。這些年來,永民種業公司每年投入研發經費260萬元,與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宿州農學院展開緊密合作,先后研發出優質小麥省審品種“永民1718”“永民麥718”、國審品種“永民麥1號”“民研186”,選育出省審大豆新品種“永民豆9號”“永民豆4號”“永民豆5號”,目前還有多個小麥、大豆新品系正在試驗。
在“濉溪種業”抱團發展的過程中,濉溪縣種子協會功不可沒。該協會成立于2015年,目前已有會員176人、理事單位20個、分會12個。種子協會制訂行業標準、規范行業秩序、合力打造拳頭品牌,還發揮著聯農帶農作用。在種子協會牽頭協調下,當地種業企業聯繁聯銷、合作共贏,不斷做大種業蛋糕。
隨著自主研發的品種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好,“濉溪種子”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其中,從“買方”到“賣方”的身份轉變,最能說明問題。
以大豆種子為例,以前濉溪的種業企業是去山東、河南買別人研發品種的經營權;如今,調了個個兒,外地企業紛紛來濉溪“淘寶”,“2021年,河南那邊有客戶找上門,要買斷我們一款省審大豆品種的全國經營權,我們將3款品種打包,獲得的轉讓費超過100萬元。”說起那次經營權轉讓,趙鵬不無自豪。
如今,“買種子、到濉溪”漸成業界共識。
今年四五月份,濉溪縣百善鎮幾乎成為大型車展現場,全國各地牌照的車紛紛涌來,為的是搶購良種。
濉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周維江說,當地有20多個種業企業,每年四五月份,每個企業都要開一兩場產品觀摩會,時間至少要持續一個多月,引來了全國各地經銷商。觀摩會期間,半數訂單當場敲定。
“在觀摩會上,有客戶想訂1萬斤種子,但我們只能供應他9千斤。我們正著手擴大與大戶的聯繁聯銷面積,進一步增加制種規模。”柳豐種業公司銷售經理劉國浩說。
從多款到爆款
現代種業續寫新篇
在濉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記者見到一份統計表:截至今年6月10日,濉溪縣持有生產許可證的種業企業有20個,從事自主研發育種的有15個,全縣通過審定的品種50個,其中國審品種14個。
“濉溪的良種研發,在全國已處于第一方陣。”說到這里,周維江話鋒一轉:“遺憾的是缺少‘爆款’。”
何為“爆款”?周維江說,柳豐種業公司研發的“柳麥618”,以矮桿、大穗、高產等特點成為安徽省農業農村廳主推品種、國家黃淮麥區專家主導品種,2022年單產最高達到1720.8斤,這算是“爆款”。
改變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的現狀,多出精品、“爆款”,是濉溪種業振興需要面對的一道必答題。近年來,濉溪縣政府、種子協會、種子企業共同謀劃,著力轉型。
“我公司以前一年差不多出5個過審品種,現在則改為5年出一個,要出必出精品。”柳豐種業公司負責人說。
永民種業公司同樣選擇了“以精取勝”的轉型路徑:公司正在研發的一個大豆品系,抗逆性強,蛋白含量高,畝產超國內主流大豆品種50斤到100斤。
種業精品離不開科技加持。
永民種業公司副總經理趙鵬介紹,圍繞新大豆品系的研發,公司與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遺傳作物與發育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展開了多方緊密合作,“科研機構在實驗室里育種,在基地試種,產學研一體,成果共享”。
周素英說,濉溪縣主要農作物國家區域試驗站正在主導籌建的“育種分子實驗室”,將助力濉溪種業實現從經驗育種到精準育種的歷史性跨越,今后3到5年就可選育出一個品種,比傳統育種縮短三分之二的時間。
而在海南南繁基地,濉溪縣農業科研試驗站50畝種子田里,玉米、大豆種子加代選育有序開展,通過“北種南繁”,育種年限大大縮短。
好種靠“育”也靠“繁”。
站在柳豐種業公司1000多畝高標準種子田里,劉國浩告訴記者:“我們定購了兩條水肥一體化澆灌機,計劃年底安裝到位,1000多畝地,半天就能澆完。另外,還要在田間建幾個小型氣象站,人在屋里就可操作,實時測量和記錄溫度、濕度、風速、風向、降雨量等氣象參數。”
據了解,濉溪縣的205萬畝麥田中,有50萬畝用于良種繁育,1個技術輔導員對接5個種糧大戶,1個種糧大戶輻射20個以上農戶,形成一套繁育技術推廣體系。對于貢獻突出的大戶,政府給予獎勵。
濉溪縣永蘭谷物種植家庭農場場主李永有300多畝地,近10年間一直繁育“柳麥618”。他告訴記者:“柳豐種業公司全程提供技術幫助,指導我們進行精播,遇到難題還會把專家請到地頭來把脈,縣里農技部門也會定期發布‘病蟲害防控技術意見’‘病蟲情報。”
李永的300多畝繁育田,每年的總產量都遠高于種植其他品種的大戶,“良種+良法”,成為“擴繁”的致勝法寶。
一粒種子,激活農業的“芯”動力,也托舉著鄉村振興大夢想。
近年來,濉溪縣科學制定并有效落實種業發展規劃,出臺《濉溪縣支持種業產業發展若干政策規定(暫行)》等支持政策,對品種審定與引進、小麥良種繁育、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和小麥金融保險等作出獎補。
推動規模化育種基地建設,依托國家糧食安全示范項目,建設濉溪良種交易市場和種業綜合服務中心項目,打造以百善鎮、四鋪鎮為中心的50萬畝以上種子生產基地,規劃建設2萬畝集中連片的蘇魯豫皖最大原種繁育基地,配套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種子生產基地,確保全縣良種生產能力穩定在2.5億公斤以上,成為黃淮海區域小麥、大豆種子的主要生產基地。引導隆平高科、魯研種業兩家制種大縣共建企業在濉溪縣建立高標準育種基地和育種試驗室,加大對有研發能力的濉溪縣種業企業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發揮國家級區域試驗站的科研帶動作用,加快培育科技突破性新品種。
構建品牌化商業育種體系,落實好國家級制種大縣等政策項目資金,利用好7億元種業發展專項債項目,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小麥),打造種子商業化推廣平臺,推行小麥良種標準化生產流程和管理體系承擔品系鑒定,使“濉溪良種”品牌成為市場一線主流品牌。
加大引才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政企聯合,加強高素質種業人才隊伍建設,開展校科企多種形式的合作育種與聯合攻關,研究出臺優秀人才引進和培育政策,形成良好氛圍,實現“政府引的對、企業用的好”。
重點扶持本土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優選引進大型種業企業,建設高標準良種繁育基地,著力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打造安徽省良種生產大縣和國家優勢農作物制種基地,示范推廣數字化制種生產模式;推進農作物種業“研發、繁育、生產、加工”全產業鏈發展,實現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濉溪種業正為捧牢“中國飯碗”加速發力,為守護“豐收中國”追光前行。(祁海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