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
6月17日以來,我省多地出現持續強降雨。據氣象部門預報,強降雨天氣將持續至26日左右,期間省內多個地區有暴雨、局部大暴雨。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還有2次明顯降水過程,降水極端性強,個別地方累計雨量可能超過歷史極值。受強降雨影響,我省早稻易發生“雨洗禾花”危害,處于分蘗期的中稻有淹澇風險。為防范應對強降雨對我省水稻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特提出如下技術指導意見:
(一)及時排水補肥。加強與氣象、水利等部門的溝通,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抓緊疏通灌排渠系,最大限度為強降雨預留“蓄保”空間。對于受淹稻田,應根據天氣調整排水策略,如陰天可一次排干,晴天則分階段緩慢排水,縮短淹水時間,保持根系活力,減輕漬澇影響。同時,及時清理死亡植株和爛葉,提高群體透光通風,促進生長。對于恢復良好的稻田,實行交替干濕或淺水頻繁灌溉,改善生長環境。當前,早稻處于灌漿期,正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刻,如遇強風暴雨導致倒伏,要及時扶理植株,排水露田以便促進根系活力和延長葉片功能期,噴施碧護、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生長調節劑。若抽穗期葉色偏淡,應另外補施粒肥,每畝施尿素2公斤左右,促進籽粒灌漿和結實;中稻大部分正處于分蘗盛期,要根據天氣及早排水,退水時撈去漂浮物,同時在退水剛露出葉尖時,可以根據退水方向潑水洗苗扶正,恢復葉片功能,提高抗逆能力,可酌情追施尿素、鉀肥和碧護、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生長調節劑。
(二)加強監測預警防病蟲害。注意高溫高濕加劇病蟲害,需要強化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和預報,抓住無雨時段及時施藥,并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以提高防治效果。重點監控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及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根據田間實際情況及時預防,結合病蟲防治添加碧護、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生長調節劑,以提高水稻抗逆能力。水淹田除以上病蟲的防治外,還要特別注意水稻細菌性病害的防治:對受淹過的秧田或稻田,在大雨過后,應立即選用噻森酮或氯溴異氰尿酸等藥劑進行預防;對已發病田塊,在第一次用藥后隔5-7天再防治一次。
(三)及時補種改種。對受災嚴重的中稻田,植株葉片確已失去功能,如退水時間較早,可從其他地方調劑秧苗繼續插中稻;如退水時間較遲,又無備用秧的,改種晚稻或用上年早稻品種進行翻秋或改種生育期短的甜糯玉米、蔬菜等其他作物。
(四)適時收割保質量。密切關注天氣,提前準備物資,合理調配農機,適時搶晴收獲早稻。一般在齊穗后約25天、穎殼90%變黃時收獲,避免割青現象。尤需搶在大雨前收獲,預防穗發芽。對穗發芽早稻,要分類搶收、存儲和銷售,減少損失。同時,利用有利場地快速烘干晾曬,以降低水分含量,防止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