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農,種業先行。6月12日,2024年瓜菜新品種展示示范會在定海馬岙再次“上演”,80余種形態、口感各異的新品種瓜菜集中亮相,一場集“新”“奇”“特”于一體的農業科技與現代農機裝備展示“盛宴”,讓現場參觀的200余位種植戶和市民大開眼界。
示范會舉辦五年來,市農科院已累計展示、推廣各類新優品種近600個、收集地方特色種質資源近300份……讓一個個新、優、特品種在田間落地生根,一項項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在海島“開花結果”。
展示會顯成效
新品瓜果獲廣泛種植
盡管昨天陰雨綿綿,參觀者的熱情卻很高漲。現場來自各縣區的200余位瓜菜種植戶和市民邊欣賞各類“新奇”的品種,邊品嘗。
“夢想白玉”“京番彩星1號”“京番白玉堂”……“沒想到番茄也能有這么多種顏色,這么多好聽的名字。”看著現場展示的16個番茄新品種,第一次來參觀的普陀種植戶盧東東很是心動,忙著打聽如何引種到自己的農場。
不止番茄新品,示范會上,不同品種的甜瓜、五顏六色的彩椒、白色的茄子等難得一見的新品都吸引著市民駐足。“很多市面上都沒見過,帶小孩來開開眼界。”市民吳艷正認真地教4歲的孫子認識各種瓜菜。
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園藝研究所所長姚金曉介紹,此次展出的有瓜果類、茄果類、葉菜類等三大類瓜菜新品種,跟往年相比,80%以上是首次亮相。比如16種展示的番茄口味各不相同,“像‘京番白玉堂’果實偏硬、口味偏酸,適合做沙拉;小番茄‘浙櫻綠1號’更適合大眾口味;‘京番彩星1號’皮比較厚,但顏色是彩色的,適合觀賞……”他說。
這些年通過展示示范會,“翠雪7號”“浙甜105”“玉姑”等甜瓜品種,“浙密8號”“黑津”等西瓜品種及“浙櫻粉1號”“紅風鈴”等番茄品種在我市種植戶中廣泛種植,也為農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新技術新農機
助力農戶創新種植模式
每年的展會不僅為公眾展示了豐富的果蔬品種,更為農戶帶來了一系列涵蓋耕、種、管、收全程農業機械化技術裝備,以及智慧農業、景觀農業等各類新型數字化農具和現代農業技術,并開展瓜菜新品種栽培技術培訓。
昨天的現場,葉類蔬菜自動播籽機、推車式噴霧機、自走式收糧裝袋機等先進的農機裝備令參觀者大飽眼福。
走進市農科院葉菜全程機械化示范項目的大棚內,莧菜、上海青等當季葉菜生長茂盛。這里引進了物聯網自動灌溉技術,配合整地起壟覆膜一體機、葉菜播種機、葉菜采收機等,實現了機械翻耕、機械播種、自動化澆水施肥、機械采收等葉菜全程機械化種植。
“像這個莧菜即便是無序化種植,通過機械也很容易采收。”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園藝研究所高級農藝師吳菊介紹,通過各類現代農機裝備,不僅極大提高了葉菜種植的產量和效率,同時可降低人工成本。
為全力推動現代農業穩步健康發展,這五年來,市農科院不斷豐富引進、創新科技種植模式。先后展示了互聯網葉菜砂培模式、番茄簡易化免耕無土栽培模式、厚皮甜瓜雙層留果栽培模式、西瓜拱形架栽培模式、葡萄限根栽培模式、瓜菜肥水一體化栽培模式等一批綠色高效栽培模式,展示示范面積累計250余畝。栽培模式中的“番茄簡易化免耕栽培技術”和“瓜菜肥水一體化栽培模式”,這兩年在農戶中得到了有效推廣。
加快農業科研成果轉化
不斷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
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五年來,市農科院把科技扶農助農深度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工作中,革新栽培技術、普及與推廣新型栽培技術,指導果樹病蟲害防治技術,提供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等農業信息服務……譜寫了一個又一個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生動故事:
引進“春優927”“春優T30”等水稻雜交品種8個;“美玉20號”“蘇科糯1801”等鮮食玉米品種18個,“煙25”“普32”等番薯品種15個;“中薯6號”“浙薯956”等馬鈴薯品種12個;引入17個葡萄新品種開展引種試驗,從中篩選出8個適合本地種植的葡萄品種如“巨峰”“陽光玫瑰”“黑寶石”“寒香蜜”等;在新優品種和綠色高效栽培模式推廣的同時,成立專家團隊、科技服務團隊,不定時的對種植主體進行線上、線下的農業科技指導服務工作,確保種植主體增產、增效、增收……
“下一步,我們將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引進一些瓠瓜、絲瓜、節瓜等新優品種,豐富品種,讓種植戶有更多選擇。同時引進一些特色蔬菜種類,比如彩色辣椒、彩色番茄等,打造五彩農業并與采摘游相結合,更好地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提升農業新質生產力。”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