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優質強筋小麥品種‘中麥Z21’,咱們日常吃的面包都是用它做的。這是‘京農14-95’節水型小麥品種,非常適合在北方種植。還有這個雜交小麥品種‘京麥189’在鹽堿地里長得特別好……”近日,在北京市順義區北小營鎮的小麥新品種展示示范田里,正在進行一場小麥新品種觀摩培訓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雜交小麥研究員田立平向百余名市區農業技術人員、合作社代表和種植大戶,像介紹自家孩子一般細數著各個小麥品種的特性。田間小路上擠滿了觀摩人員,他們邊聽邊用手機掃描麥田展示牌上的二維碼進行“看禾選種”。陽光下,一顆顆小麥穗粒飽滿,一派豐收的景象。
11個新品種“落戶”高標準示范田
為了促進小麥優新品種在京推廣應用,支撐全市小麥單產提升,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同相關區農業農村局、市級小麥聯合攻關單位,組織實施“北京小麥新品種支撐單產提升行動”,遴選出了11個、近3年通過審定且表現突出的小麥新品種,這些品種類型涵蓋復耕復墾地專用型、高產穩產型、優質專用型,包括中麥、京農、京麥等多個系列新品種。
其中,京麥系列雜交種在鹽堿地和復耕地示范效果顯著,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新疆等中輕鹽堿區和干旱區已陸續建立示范網點110個,鹽堿品種區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超過500公斤,耐鹽等級均達到1級。“我們從3年前就開始種植京麥雜交系列品種,對比傳統小麥,雜交小麥播種量小、節水性好、管理成本低、單產高,在適應性、抗逆性、抗旱性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作為種植大戶,北京海昌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新穎對雜交小麥品種贊不絕口。
“今年春天的天氣條件非常有利于小麥生長,小麥成穗數比上年增加20%,今年應該是個豐收年。”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王俊英說。
當前,在北京小麥生產面積最大的北部順義區和南部房山區,11個品種的高標準十畝展示田已經建立。結合新品種的特點類型,在全市不同水肥條件下的耕地上進行了2000余畝示范種植。高產抗逆小麥新品種的“落戶”,為構建新品種高標準示范網絡,輻射帶動優異小麥新品種在京郊的推廣應用注入新力量。
小麥專家巧變品種推廣專員
在小麥新品種的推廣種植過程中,商品種子量少、在京銷售網點少、栽培技術不配套等成為種植戶的困擾。為了打通從選種到增產的障礙,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推出了推廣專員機制,搭建起種植戶與專家的溝通橋梁,為每個推介品種確定1名品種推廣專員,為本市種植大戶提供專業化VIP服務。
據悉,新品種推廣專員會針對品種特征特性和在當地種植表現情況進行推介,在種植戶購種前以及種植關鍵時期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開展集中培訓、點對點培訓,在關鍵時節、重點區域赴田間地頭對種植戶開展種植技術指導,幫助其快速掌握科學種植方法,充分發揮新品種最大優勢。
“推廣專員來自國家、市級科研院校和品種生產經營單位,他們一直參與從新品種培育到推出審定的全過程,對新品種十分熟悉,由他們來開展推廣工作,效果非常好。”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業管理處處長王以中介紹。
讓更多優新品種走向全國
據了解,北京市農業農村局正在加緊推進新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工作。這11個小麥優新品種是小麥聯合攻關單位最新研發的突出性成果,如今在京郊大地做到了首套落地。它們圍繞北京小麥種植生產的兩個重點方向,既為復耕復墾地提供了穩產高抗的雜交小麥品種,又為高水肥耕地提供了優質優價的小麥品種。
去年,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已遴選了10個在京種植5年且穩產性、抗逆性較好的小麥品種,去冬今春在京推廣應用19.1萬畝,占到全市小麥種植面積近一半,預計增產幅度達到3%以上。今年遴選的11個小麥品種將進一步豐富小麥新品種生產應用梯隊,持續推進迭代升級。
北京研發的優新品種不僅能令本地自足,還可服務全國。據悉,2023—2024年,國家主推小麥品種中有20%來自北京。北京首次為小麥優新品種打造應用示范場景,將讓更多優新品種從京啟航,輻射津冀,服務全國,為全國小麥產能提升作出更大貢獻,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