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至22日,在毛偉明省長率團訪問巴巴多斯期間,關于“種子”的故事被當地各方官員反復提及。
他們口中的種子,既是這片土地從未生長過的旱稻種子,也是口感更佳的黃瓜、南瓜等蔬菜種子,還是“黑科技”滿滿的甘蔗收割機等現代農機“種子”。
這些種子,伴隨湘江之風,漂洋過海,在萬里之外的巴巴多斯土地上,沐浴著加勒比海的陽光,正扎根發芽、開枝散葉、茁壯成長。
小編跟隨代表團一起來到巴巴多斯,近距離觀察湖南“種子”如何在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
海外種菜走紅
對許多湖南人來說,巴巴多斯是個陌生的名字。這個位于加勒比海與大西洋交匯處的獨立島國陸地面積僅431平方公里,人口28.7萬人,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之一。
陽光海灘、椰林樹影,風光旖旎的巴巴多斯不僅是世界著名旅游勝地,也是享譽全球的離岸金融中心,人均GDP約2萬美元,是加勒比地區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之一。
巴巴多斯主產甘蔗,其種植面積占全島可耕地面積的五分之四以上,糧食和蔬菜則大量依賴進口。尤其是近年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以金融和旅游為支柱產業的巴巴多斯遭受重創,保障糧食安全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關心和重視。
2022年2月,巴巴多斯政府提出“在2025年實現可持續進口替代計劃”,明確到2025年區域食物進口費用減少25%,希望借此推動農業現代化、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鼓勵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創新。
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合作對象去哪里找?這時,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湖南向巴巴多斯伸出了橄欖枝。
早在2021年,湖南就與巴巴多斯簽訂農業合作備忘錄,雙方決定在蔬菜品種篩選、蔬菜大棚建設、技術培訓等領域展開合作。
2022年,湖南廩實農業進駐巴巴多斯。湖南農業援外專家們先后引進葉菜類、茄果類、瓜類、豆類等高產高效蔬菜品種20余種,經過2次試種與篩選,選育出黃瓜、南瓜、蘿卜等8個蔬菜品種,其中,對甜椒、紫紅長茄、櫻桃蘿卜、西瓜、刺黃瓜品種進行技術更新,而甜瓜、絲瓜、大白菜等品種則填補了巴巴多斯的種植空白。
項目組建設了兩座各240平方米的蔬菜鋼架大棚,采用了抗腐蝕鍍鋅鋼管,配備了滴灌系統等,既符合節水農業的發展模式,也提高了蔬菜的產量和質量。
結合巴巴多斯當地實際情況,專家們因地制宜,教授當地農民一些“馬上上手”的實用技術。塑料膜覆蓋避雨育苗、廢水管育苗、帶土移苗……受到了當地農民的熱烈追捧。
兩年的援助,農業援外專家們共開展蔬菜大棚高產栽培技術推廣2次,培訓當地技術人員和農戶達100余人次,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戶報名跟中國專家“學種菜”。
水稻種植破“零”
大米是巴巴多斯人民的主食之一,然而,該國未有過種植水稻的歷史和經驗,長期以來,大米主要從圭亞那、蘇里南等國進口。
在合作期間,湖南的專家們發現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有利于種植旱稻。巴巴多斯雖然被海水環抱,但境內無河流,淡水資源稀缺。
作為水稻的一種生態型,旱稻耐干旱能力強,種植時間比水稻要短,非常適合在當地種植。如果試種成功,將與巴巴多斯政府保障糧食安全的目標不謀而合。
來自內陸地區的湖南旱稻能在大洋彼岸的海島上存活嗎?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湖南與巴巴多斯農業技術合作項目組在巴巴多斯首次開展旱稻種植試驗。
湖南專家們挑選了9個旱稻品種進行種植測試,經過2個多月的觀察,2023年4月,性能最優的旱稻品種LS001脫穎而出,在當地一家農場的試驗田里扎下根來。
巴巴多斯一年分為旱季和雨季,旱季采用“滴灌+生物降解膜覆蓋”技術進行人工灌溉,進入雨季后全部依靠雨水灌溉。
但當地人對于稻作植物的認知一片空白。項目組員工馬爾科姆此前從未見過帶殼的谷粒,在進行人工除草時,他總是將稻子誤認作雜草錯拔。后來在湖南農業專家的幫助下,馬爾科姆總算能準確地甄選出稻谷與雜草。
2023年8月10日,是載入巴巴多斯歷史的一天:通過114天的田間管理,項目實收干谷物58.62公斤,折合產量7.49噸/公頃,結實率94.9%,出米率62%,各項結果均達到中國國內旱稻種植水平。
旱稻種植試驗喜獲豐收,實現了巴巴多斯水稻種植“零”的突破,這一消息在巴巴多斯引發轟動。總理米婭·莫特利在品嘗完旱稻米后,親筆致信中國駐巴巴多斯大使館,對于試驗的成功表示祝賀,并對大米的品質表示肯定。
外交外貿部國務部長桑德拉·赫斯本茲、巴央行行長凱文·格林尼治等對種植試驗成功表示祝賀和贊賞,農業部部長因達爾·韋爾親臨現場,實地查看旱稻試驗地的表現,并提出了進一步合作意向。
當地媒體在報道中提到,本次旱稻種植試驗成功,將為巴巴多斯實現糧食安全提供新選擇,若得到大面積推廣,還將節省因糧食進口帶來的外匯輸出。同時,在涉糖農業低迷的大環境下,旱稻的推廣能豐富巴巴多斯農業發展的多樣性。
共促“甜蜜事業”
就在一粒“東方魔稻”改變當地農業歷史的同時,來自湖南的另一張“名片”——農業機械,也在這片土地上書寫傳奇。
巴巴多斯被譽為“甘蔗王國”,制糖工業是其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
2020年底,中聯重科與巴巴多斯農業部下屬糖廠簽訂甘蔗收割機捐贈協議,2021年4月,中聯重科捐贈的甘蔗收割機遠渡重洋,在農業部下屬的一家糖廠“辛勤耕耘”。
此后,中聯重科多次派遣技術人員前往巴巴多斯開展技術服務與培訓,有效幫助了巴巴多斯探索甘蔗機械化轉型之路。
小編在現場看到,這臺農機“黑科技”能同時完成甘蔗的扶倒、分行、切稍、跟切、喂入、輸送切斷、雜質分離、裝車等作業,一臺機器的工作效率相當于40個工人,是大家眼中的“香餑餑”。
中聯重科負責人表示,中聯重科將以工程機械的技術、制造、市場和管理優勢,因地制宜提升農機裝備的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水平,研發打造“甘蔗”版聯合收割機,以農機“提檔”助力當地農業現代化加速發展。
再續合作新篇
2024年4月,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與巴巴多斯農業、糧食和營養安全部簽訂旱稻種植農業合作框架協議,湖南將在巴巴多斯開展旱稻種植和農業技術培訓。
根據協議,承接合作項目的湖南廩實農業將在巴巴多斯基督城教區打造一個總面積為15公頃的旱糧作物產業園,并開展雜交旱稻與其他旱糧作物的示范種植與推廣及后期管理運營。
同時,為巴巴多斯農業技術員和當地農戶進行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提升當地農戶和技術員的農業技術水平,有效增加當地糧食產量,從根本上為巴巴多斯糧食安全開展新的探索。
同時,中聯重科也將向巴巴多斯再捐贈3臺拖拉機,助力巴巴多斯農業技術革新升級和經濟轉型。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小編相信,當充滿力量的“東方魔稻”、“十項全能”的農機裝備,與這片渴望收獲的土地相遇,注定是一場拔山超海的雙向奔赴,這些湖南“種子”也必然會在萬里之外結出累累碩果。
信息來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