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峰 通訊員 歐陽純樸 齊然然
3月12日,襄陽市襄城區臥龍鎮梁家村霧氣蒸騰,連片的油菜制種基地綠意盎然,點綴著黃色的花骨朵。
39歲的孟超左手挎著裝滿復合肥的籃子,右手握一小把,在手里捻一捻,撒向株株油菜。
2021年,他從外地返鄉流轉土地270畝,全部用于油菜制種,2022年收入20萬元,2023年收入35萬元。
曾經走過彎路
梁家村,地廣人稀,東南西三面環山,只有北側有一處長約300米的缺口。
這種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受到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油所)的青睞,“早晚溫差大,雨量偏少,非常適合雜交油菜制種”。
臥龍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高雄文回憶,1997年,幾位中油所的專家走進村子,與村“兩委”商量建設雜交油菜制種基地,對方出種子和技術,村民出土地和人力。
大部分村民持觀望態度。開始種植時,僅有三五戶參與,種植面積僅有三四十畝。
1998年夏,第一茬油菜種喜獲豐收,因品質佳、需求旺,售價較高。“那時一畝水稻的凈收益兩三百元,而一畝油菜種的凈收益能超過500元。”梁家村村委會委員羅云說,中油所到地頭收購,還幫村民省下運費。
油菜種很快在臥龍鎮擴產。至21世紀初,該鎮油菜制種總面積超過1萬畝,年產量穩定在120萬斤上下。
但是,為了追求高產量,有村民開始加大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劑量。“如果別人家農藥打得多,我家打得少,那蟲子就都跑到我家田里來了。”77歲的老把式郭榮昌說,都知道過量使用化肥農藥不好,可又無可奈何。
產量上去了,可品質下來了,價格越來越低,虧錢的情況越來越多,農戶紛紛棄種。到2010年,全鎮油菜制種面積只剩幾百畝。
靠品質占領市場
中油所專家及村兩委成員認為,并非油菜種沒有市場,而是低質的油菜種被市場所淘汰。
全國油菜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兩次來到梁家村,結合當地自然條件,推薦適宜北方種植的耐寒、耐旱、抗倒伏品種。“雖然湖北省偏南方,但梁家村溫差大、偏旱的小環境,與北方更接近。”他解釋道。
確定了品種,下一步就是提升雜交成功率。梁家村以5畝為單位劃出若干地塊,按照父本母本1比1、1比2、2比2等不同比例,進行雜交實驗,并將數據進行統計和比對,最終確定2排父本、4排母本的最佳搭配。種植過程中,通過科學實驗,降低復合肥中氨氮磷的比重,增加鈉鉀含量。
至2020年,“梁家油菜種”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我們的油菜種有兩大特點,一是成活率高、適應性廣,南方北方都能種植。二是用我們的種子種植的油菜,芥酸含量普遍低于3%,油酸含量普遍高于55%,對人的身體健康很有益處。”高雄文說,十幾萬斤油菜種很快銷售一空,價格一度超過5元/斤。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臥龍鎮推行“村黨支部+中油所+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村黨支部負責協調制種過程中的各項事宜;中油所負責新品種的研發和技術指導,按協議價格全部回收所有合格種子;合作社負責油菜制種項目的具體實施,并全程跟蹤和監督,確保各項技術落實到種植全周期;農戶負責田間作業,并提供合格的成品油菜種子。
高雄文介紹,截至2023年底,臥龍鎮9個村建有油菜制種基地,總面積超萬畝,年總產值突破20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