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擬1.6億元獎補17個種業基地項目;廣西發布2023年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重點推介水稻品種22個、玉米品種19個;廣東省級種業振興行動專項資金項目開始申報,最高500萬元;
北京現代種業基金入資平谷農業中關村核心企業;黑龍江打造中國大豆種業“硅谷”;山東認定首批46個省級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湖南培育千億種業,雜交稻供種占全國1/3以上;重慶部署6大重點工作加速推進種業振興;內蒙古18條具體舉措支持種業振興……
近期,各地種業有啥動作?
云南:擬1.6億元獎補17個種業基地項目
11月15日,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發布的2023年省級種業基地建設項目擬支持名單公示顯示,云南擬給予17個種業基地項目獎補資金1.6298億元。公示截止日期為11月21日。
經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評審、省財政廳委托第三方機構復核,楚雄市省級水稻、鶴慶縣省級奶牛(鶴慶縣現代農業莊園有限公司)、永勝縣省級土著魚類(永勝縣創意工貿有限公司)等17個種業基地項目符合獎補條件,擬入選2023年省級種業基地建設項目支持名單,由省級財政下達獎補資金。昆明宜良縣省級奶山羊種業基地和昆明五華區水產種業基地入選。
上述17 個種業基地類型分為農作物、畜禽、水產3類,其中農作物種業基地共9個,畜禽和水產種業基地分別為5個和3個。17個種業基地申請省級財政資金1.703億元,擬兌現資金1.6298億元。
在公示期內,如果對入選名單有異議,可向省農業農村廳舉報和反映。
2023年云南省級種業基地建設項目擬支持名單

廣西:發布2023年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重點推介水稻品種22個、玉米品種19個
日前,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圍繞當前廣西農業生產實際和用種需求,聚焦水稻、玉米兩大糧食作物,按照品種推廣應用規律,參照《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2023年)》,首次組織編制了《廣西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2023年)》,將當前推廣品種劃分為骨干型、成長型、苗頭型和特專型四種類型,以分類引導育種單位育好種、推好種,幫助指導農民群眾選好種、用好種,加快推動全區水稻、玉米優良品種推廣應用和更新換代步伐,進一步提升大面積生產單產水平,促進糧食增產、農業豐收。
2023年廣西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重點推介水稻品種22個、玉米品種19個。其中,水稻骨干型品種3個、成長型品種11個、苗頭型品種6個、特專型品種2個;玉米骨干型品種6個、成長型品種5個、苗頭型品種2個、特專型品種6個。

廣東:省級種業振興行動專項資金項目開始申報,最高500萬元
日前,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制定印發了《2023年省級種業振興行動專項資金項目入庫申報指南》。根據通知,本次專項資金項目類型包括:資源保護類項目、品種培育類項目、基地與平臺建設類項目。申報主體包括:事業單位、實體企業、事業單位聯合企業申報。項目實施周期在1至3年,資金額度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其中,資源保護類項目包括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區、點)運行維護,疑是新(瀕危)畜禽遺傳資源搶救性保護場建設,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分庫建設。品種培育類項目包括地方特色物種育種聯合攻關,氮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種培育,耐穗發芽優質稻新品種培育,馬鈴薯種薯繁育技術研究,專用高效農業微生物種質發掘、創制和利用,靶向精準調控農作物生長的農業微生物菌種產業化。基地與平臺建設類項目包括甘薯種苗繁育能力提升,創建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和省級水稻制種大縣,荔枝良種采穗圃建設,蔬菜優良品種種苗繁育及產業化,農作物精準育種創新平臺建設。

掃碼看通知原文和指南
北京:現代種業基金入資平谷農業中關村核心企業
日前,由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管委會主辦的“陣型企業強強聯手,助力農業中關村建設”現代種業基金入資農業中關村核心企業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發布會上,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北京先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沃德辰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入資合作協議,示范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和資源深度融合,助力中國育種企業進入國際競爭舞臺,支持國家種業陣型企業長效發展,拉開資金鏈、創新鏈助力種業振興的新帷幕。
據悉,現代種業基金是位列國家農作物、畜禽、水產三大種業陣型企業名單的專業投資機構。北京沃德辰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則是國家畜禽種業蛋雞“強優勢”、肉雞“破難題”陣型企業,公司自主培育“京”系列蛋雞品種5個,市場占有率50%以上;培育“沃德”系列肉雞品種3個,成功打破國外白羽肉雞的長期壟斷;2023年公司自主培育的種雞首次走出國門,為我國畜禽品種進入國際市場邁出了歷史性一步。
種業企業研發周期長、研發投入大,需要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支持。會上,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種業處處長王藝中介紹,首都農業積極落實“4520種業振興行動計劃”,切實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原銀保監局出臺文件,建立金融支持企業“一對一”服務機制,推出適合種業特點的金融保險產品,鼓勵形成長期穩定支持。
北京沃德辰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周寶貴表示,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的注入,證明沃德股份得到了國家產業資本的認可。
目前,平谷農業中關村已引育匯集一批國家種業陣型企業,種業創新實現突破。北京市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狄濤指出,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和農業中關村核心企業沃德股份強強聯手,這是陣型企業合作的好事,也是現代農業創新的大事,更是農業中關村的喜事。此次陣型企業的深層次合作,推動金融、科研等各類創新要素在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全面集聚,示范資金鏈和產業鏈在種業領域的深度融合,為促進農業現代化提供“種質”原動力,引領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北京先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袁云濤介紹,2020年現代種業發展基金與先農投資開展了對沃德股份蛋雞板塊的戰略投資,見證企業家禽育種實力不斷提升,成為我國蛋雞和白羽肉雞自主育種領域的領軍企業,并率先打破壟斷、實現了種雞走出國門。
據悉,此次陣型企業聯手,意義十分重大。種業基金投資沃德股份,是各方良好合作基礎的進一步延伸,對加快打造種業振興骨干力量、扶持種業陣型企業發展、推動種業實現國際化有重要意義。同時,通過合作,將推動企業做大做強,推動優勢種業走出去,為打造北京畜禽種業創新基地做出更大貢獻。下一步,沃德股份將不負國家種業陣型企業的稱號,持續開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的數字化表達融合創新,通過“智慧蛋雞”這個產業互聯網平臺,構建家禽產業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助力我國種業實現突破性創新和跨越式發展,完成對國外育種企業的彎道超車,加快種雞國際化進程,實現“世界級家禽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偉大愿景。
黑龍江:打造中國大豆種業“硅谷”
近年來,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發揮境跨四、五、六積溫帶資源稟賦優勢,以加快實現“育繁推一體化”“種糧一體化”為目標,以“四個強化”為抓手,大力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先后榮獲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首批區域性大豆良種繁育基地、全國大豆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縣等榮譽,成功獲批創建全國唯一一家以大豆種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連續兩輪獲得國家制種大縣政策支持,全力打造中國大豆種業“硅谷”。
強化頂層設計,基地建設保障堅實。五大連池聚力打造“種業強市”,成立了大豆良繁基地建設領導小組,在政策、環境、資金三個方面持續推動,統籌推進大豆種業振興工作。一是出臺相關政策助力發展。在國家各項補貼基礎上,連續多年出臺《農業優惠政策實施意見》和《大豆種業產業優惠政策》,對繁育基地建設以及種業開展種子研發、提純復壯及申請注冊綠色食品標識給予補助,充分激發了產業發展活力。二是持續優化種業發展環境。成立了中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全市種子企業組建大豆種子協會、設立種子技術服務指導站,為種子企業繁育提供技術支持、農機服務、技術指導,進一步提升企業良種繁育水平,助推大豆產業健康發展。三是整合項目資金增加投入。將上級支持農業發展政策和項目優先用于良繁基地建設,累計投資11.93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101.86萬畝,投資5823萬元實施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20萬畝。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參與基地建設,累計獲得制種大縣獎勵資金1.2億元,基地建設水平大幅提升。
強化“四良”融合,繁種水平逐年增強。五大連池市圍繞“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融合發展,全面提高大豆種子產量、質量。以“良田”提升耕地質量,強化黑土耕地保護,落實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面積126.9萬畝,開展耕地輪作試點面積61.38萬畝、玉米茬和大豆茬保護性耕作面積106.06萬畝,黑土耕地質量穩步提升。以“良種”研發提升繁育質量,利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獎補資金2130萬元建成全省首家育種研發服務平臺大豆育種創新研發中心,積極與東北農業大學、八一農墾大學等18所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建立蓋鈞鎰院士大豆院士專家工作站等3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引進育種專家人才35名,開展大豆新品種、生物育種技術等領域研發。以“良法”配套提升繁育能力,全面增施有機肥和微生物菌肥、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選用“兩降一加”農藥噴灑技術,除草劑用量降低20%以上,有效促進大豆早熟增產。加快建設數字農業,建設制種基地監管服務云平臺及可監控設施設備111處,實現了對30萬畝大豆良種生產全程監控、動態管理。以“良機”配備提升生產效能,累計投入7000余萬元購置大型農機具143臺套,有效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57.62萬千瓦,農機綜合機械化率99.91%,實現大豆種子種植全程機械化。通過“四良”融合,2023年大豆良種繁育面積發展到162萬畝,占全省繁育面積的40%以上,預計產量可達20萬噸。
強化產銷協同,大豆良種應用廣泛。堅持產銷一體化發展,制定長期戰略,持續加大種業發展資金投入,促進大豆良種應用向縱深發展。一方面實施大豆良種增產增效計劃,利用2.5億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制種大縣獎補資金,整合其他資金3.13億元,撬動社會資本15.9億元,實施重點項目46個,大豆種業生產線發展到33條,倉儲能力達到43萬噸,年設計加工能力達到52萬噸,年生產大豆種子15萬噸以上。另一方面全力拓寬大豆種子銷售渠道,建設總面積2300畝的國家大豆品種展示示范基地、圣豐種業科技示范園區等5個科技示范園區,成功舉辦中國大豆食品專用原料研討會、北方春大豆優良品種研討暨田間博覽會、第三屆和第四屆中國大豆種業高峰論壇等國家級種業盛會,叫響了五大連池“中國大豆良種繁育之鄉”品牌,年銷售大豆種子15萬噸以上。
強化聯農帶農,農村群眾穩步增收。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聯農帶農作用,完善發展機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施“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模式,龍頭企業、合作社提供種苗、農資等生產資料和生產技術服務;農戶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標準進行生產,保證農產品質量達標,積極引導種業與繁種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累計簽訂產銷訂單3000余份,訂單面積786萬畝次,按照每公斤高于市場價0.1元以上的價格由企業進行回購,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同時,以股份合作等方式促進合作社吸納農戶,使小農戶充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帶動5945戶農戶實現增收,2022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6萬元,較2017年年均增長8.3%,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湖南:培育千億種業,雜交稻供種量占全國1/3以上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強農必先強種。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湖南種業研發生產成效喜人,雜交水稻供種量占全國1/3以上,辣椒種子占全國1/4,畜禽供種量占全國1/10。作為種業大省,湖南擁有8位農業領域院士、3900多名種業科研人員;立足種業科研優勢,扎實推進種業創新高地建設,全力打好種業翻身仗。
打造創新平臺。總投資100億元的岳麓山實驗室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啟動實體化運行。雜交水稻、耐鹽堿稻、畜禽、淡水魚、木本油料、柑橘等十大種業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累計創建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國家育種中心或改良中心。
聚力技術攻關。耐鹽堿稻高產攻關取得新突破,“超優千號”示范畝產802公斤;超級稻雙季畝產1603.9公斤,再創高產新紀錄;育成了豐油730、灃油320等一批早熟油菜品種,生育期由210天縮短至185天。培育出湘村黑豬、湘沙豬配套系2個生豬新品種并通過國家審定,培育了岳鯉、湘云鯉鯽等10個水產新品種。
培育千億種業。目前,湖南已培育農作物育繁推一體化企業6家、種畜禽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59家、水產種苗企業420家;省南繁科研育種園每年創制育種材料20多萬份,選育新品種100個以上;建成國家級制種大縣8個,其中水稻制種大縣6個,年產雜交稻種子8000萬公斤左右,居全國首位。
山東:認定首批46個省級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
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是加快新品種推廣和良種更新換代的重要手段,為嚴格展示評價標準,規范展示評價工作程序,日前,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組織開展了首批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認定工作,根據作物區域、工作基礎、基本條件、組織保障以及工作開展情況,經各市申報、專家評審,認定濟南章丘市鑫星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等單位建設運營的46個基地作為首批省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授予“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牌匾。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要求加大對展示評價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力度,適時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品種觀摩活動,搭建服務農民看禾選種的平臺,切實發揮展示評價基地的作用。


重慶:部署6大重點工作加速推進種業振興
日前,重慶市種業振興工作會議暨植物新品種保護培訓班舉行。會上部署了明年種業發展6大重點工作,要求加速推進種業振興。目前重慶自主培育的高含油量油菜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潼南、墊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展示基地縣,填補了重慶無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展示基地縣的空白。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明年重慶將重點抓好6個方面工作,加速推進種業振興。
一是聚焦種質資源,全面總結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成效,落實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責任,深化種質資源精準鑒定。二是強化育種聯合攻關,充分發揮科企聯合體作用,加強“院地合作”,加大優勢品種提純復壯和良種選育,同時加快“慶油3號”等一批突破性優良品種的推廣速度。三是著力培育市場主體,積極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幫助種業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幫助企業對接基地和市場。四是加大種業基地建設力度,起草《2023—2027年重慶種業基地提升發展實施方案》,以實際需求為導向,積極謀劃儲備一批種業重大項目,全方位推進國家區域性生豬種業創新基地、國家生豬測定站、墊江和潼南國家級制種大縣等重點項目建設。五是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全面凈化種業市場環境。六是強化工作統籌謀劃,積極發揮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作用,建立完善各部門協同推進種業發展的工作機制,推動發改、財政、科技、金融等部門形成共推種業振興的工作合力。
內蒙古:18條具體舉措支持種業振興
日前,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種業振興政策措施的通知,著力突破種業發展瓶頸、補齊種業發展短板,推動內蒙古種業高質量發展。支持種業振興政策措施突出“保種、育種、制種、用種”4個關鍵環節,緊扣“地、水、種、糧、肉、乳”6個重點任務,圍繞種業振興三大工程,聚焦國家部署的重點任務打出政策“組合拳”,將有利于發揮政府作用,促進企業、研發機構、農牧戶順暢銜接、緊密合作,推動種業各主體、各環節全鏈條發展。
政策措施從提升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水平、構建穩定高效現代育種體系、打造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加快優良品種推廣應用步伐4個方面提出18條具體支持舉措。據悉,政策執行期自印發之日起到2025年12月31日截止,采取“先建后補”方式實施。
海南:出臺南繁種業合同研發組織認定管理辦法
日前,為規范和促進海南省南繁種業合同研發組織(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以下簡稱“南繁種業CRO”)的發展,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了《海南省南繁種業合同研發組織(CRO)認定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強化對海南省南繁種業CRO主體的扶持與管理,著力培育產業帶動潛力強的南繁種業CRO主體,促進全省南繁種業高質量發展。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南繁種業CRO,是指具備自有軟硬件條件,能為南繁種業主體提供種質創新、檢驗檢測、數據服務、田間綜合服務等第三方專業化有償服務的社會化機構。海南省農業農村廳負責指導南繁種業CRO認定管理工作,海南省南繁管理局負責牽頭組織實施。
據了解,《辦法》自2023年9月7日起施行,試行期為2年。南繁種業CRO申報主體的業務范圍是為南繁科研育種單位、團體和個人提供常規育種和生物育種等相關技術與研發服務,包括但不限于種質創新、檢驗檢測、數據服務、田間綜合服務等業務。申報主體應具備開展南繁種業CRO服務的場所及設施設備,專業設施及設備資產規模100萬元以上;南繁種業CRO服務年營業收入200萬元以上或年服務合同100份以上;具有所服務領域的技術或知識產權,服務能力在同行業中領先;開展檢驗檢測服務的應具備省部級以上相應認定資質。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表示,將建立南繁種業CRO動態監測制度,每2年開展一次監測評估,對存在問題的主體提出整改意見并限期改正,問題嚴重的給予通報,逾期整改不達標的取消其資格。1年內未開展任何相關業務的或連續2年業績低于認定標準的,取消已認定的資格。
來源丨新華社、央廣網、農村工作通訊、重慶日報、內蒙古日報、湖南日報、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廣西種子管理站等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