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在黑龍江的蘇打鹽堿地上,一臺臺收割機在稻浪中穿梭,一株株稻穗換來金燦燦的稻粒,一封封豐收的捷報頻傳:
“龍稻21”在pH值9.0的鹽堿地上,畝產達508.6公斤;
“綏粳27”在pH值8.5的鹽堿地上,畝產達516.4公斤;
“松粳60”在pH值8.74的鹽堿地上,畝產達524.3公斤;
……
這些喜人的數字背后,是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創新“以種適地”理念的生動實踐:截至目前已審定推廣21個耐鹽堿水稻品種,水田平均畝產由原來不到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左右,優質耐鹽堿水稻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向鹽堿地要糧,先鋒植物打頭陣。東北中心針對鹽堿地種植水稻存在著耐鹽堿品種匱乏、耐鹽堿栽培技術缺失、耐鹽堿水稻稻米品質不高等問題,在各鹽堿地示范田推廣了“龍稻21”“綏粳27”等耐鹽堿水稻品種。
今年,肇源縣古龍鎮永勝村種植戶丁雪玉家的524畝水田成為東北中心的試驗地。“我這地屬于中度鹽堿地,往年都是種小粒稻,今年選種了‘松粳60’,專家測產結果是畝產524.3公斤,比之前多了不少呢!”說到這,丁雪玉嘴角都是上揚的。
向鹽堿地要糧,良種還需配良法。東北中心堅持“以種適地”和“改土利種”雙向發力,構建資源搜集利用、技術配套集成、新品種培育的創新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化開發利用鹽堿地。
北大荒集團四方山農場擁有11.43萬畝耕地,大部分是典型的鹽堿地,這里的鹽堿地水田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區土壤pH值在8.0~9.29之間,含鹽量在3.2‰~4.7‰之間,東北中心今年在此種植了耐鹽堿水稻品種“龍稻124”,通過應用改良劑+碳基高效液體肥栽培模式,降低了土壤pH值、碳酸氫根離子和氯離子濃度,同步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的含量,經現場測產,畝產達522.37公斤,比常規農戶施肥模式增產19.07%。(董擎輝 見習記者 梁金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