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蔬菜出現的諸多異常,多是日常管理跟不上天氣變化造成的。根據天氣變化情況,棚室環境變化主要表現為夜溫明顯降低、晝夜溫差加大、濕度增加明顯,這些變化對蔬菜正常生長影響較大。
若要蔬菜長勢良好,菜農就應緊跟天氣變化步伐,靈活調整管理措施以形成適宜于蔬菜生長的環境條件。菜農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合理調節晝夜溫差
合理的晝夜溫差能平衡植株長勢,加速營養的合成與轉運速度以提高蔬菜產量。但晝夜溫差并不是越大越好,最適宜的晝夜溫差應保持在15℃左右。晝夜溫差過大,往往是白天棚內高溫過高,或者夜間低溫過低,或者兩者兼具。在當前的天氣情況下,這些都會影響蔬菜的正常生長。相反,若晝夜溫差過小,多是夜間溫度偏高,蔬菜呼吸作用旺盛呈徒長狀態,果實發育緩慢,產量降低。
大多數蔬菜生長適溫在12—30℃之間,因此,菜農應控制白天溫度不超過30—32℃,夜間應保持在12—16℃。當連續晴好天氣時,白天棚內氣溫仍偏高,為保持適溫,菜農應敞開頂部風口后,間隔敞開前臉風口以降低棚內溫度;同時,為降低夜間溫度,菜農還應適當延后關閉頂部風口時間或者夜間不關閉。對于氣溫較低的蔬菜產區,菜農應適時放下保溫被以確保夜間溫度。
溫度緩變升降有“度”
調控好適宜的溫度是合理晝夜溫差的關鍵,但菜農還應合理把握好“度”,確保棚室溫度緩慢變化,切不可過急。無論是白天升溫還是夜間降溫,菜農在調整風口寬度時,都應多次進行,逐步拉大或關小風口,確保棚室溫度緩慢升高或降低。溫度緩慢變化能給蔬菜保留一定的緩沖、適應時間,減少生理性病害的發生。
降低濕度正確澆水是關鍵
就目前來看,棚內濕度增加主要是澆水不當造成的,如一次性澆水過多。菜農應結合天氣、土壤及植株情況,合理調節澆水量,每次澆水確保水分下滲土壤20厘米即可,不可澆水過多。另外,當前季節,蔬菜易徒長,長時間不澆水的做法也是錯誤的。
均衡營養供應
夜溫降低,蔬菜根系活性有所下降,植株易出現缺素癥。菜農除采取保溫措施外,還可以通過葉面噴施的形式來彌補,尤其是中微量元素缺乏癥。葉面噴施時,菜農還應注意兩點:一是提前噴施。生理性問題重在預防,等到發生后再去想辦法解決,損失已經造成。營養補充,應該提前進行,如膨果期對營養需求最多,坐果后就盡快補充。二是選擇適宜的產品。如鈣是所有營養元素中最“懶”的一種,難吸收,難轉運。因此,菜農應選擇含鈣量高、吸收利用率高的產品,增產提質效果明顯。同時,鈣轉運困難,葉面噴霧效果差,菜農還要注意選擇配套產品,提高鈣肥有效性。
(據《北方蔬菜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