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在江蘇鹽城東臺市舉行的油菜“耐鹽堿高產高油”技術模式觀摩會現場傳來好消息:經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現場測產,采用耐鹽耐密高產高油新品種和密植抗鹽穩產新技術后,東臺市鹽堿地200畝連片種植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密度高達每畝6萬株,機收實產達每畝323.87公斤,畝產油量約163.17公斤,比當地油菜平均單產增加59.5%,比當地油菜平均畝產油量增加82.7%;種植油菜后土壤鹽含量降至約1‰,是周邊冬閑區鹽含量的50%左右,為“以種適地”鹽堿地治理和利用、保障食用油供給安全提供了綜合技術解決方案。
我國目前擁有各類可利用鹽堿地資源約5億多畝,其中具有農業利用前景的鹽堿地總面積1.85億畝。油菜耐鹽堿能力在大田作物中具有突出優勢,且我國東北、西北、濱海、黃河中上游和黃淮海平原五大鹽堿區與油菜適宜種植區氣候條件一致,開發利用鹽堿地擴種油菜是發展鹽堿地生態經濟、增強我國油料供給保障能力的重要途經。
油菜“耐鹽堿高產高油”技術模式是在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科院創新工程穩定支持下,中國農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聯合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蘇州市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等單位協同創新,以耐鹽堿耐密高產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為核心,集成機械化聯合精量播種、密植抗鹽栽培、油菜全營養緩釋專用肥、綠色綜合防控、機械收獲等技術研發而成。
其中,“中油雜501”是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王漢中院士團隊歷經10年攻關選育而成的優勢品種,水培下耐鹽堿能力高達6‰以上,區試(種植密度每畝2萬株左右)平均畝產213.11公斤,比對照增產12.66%,含油量高達50.38%,平均畝產油量比對照增加26.93%。使用配套密植高產新技術后,2022年“中油雜501”在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湖北襄陽創造了畝產419.95公斤、畝產油量211.57公斤的紀錄。專家認為,油菜“耐鹽堿高產高油”技術模式的應用,克服了鹽堿地出苗難、經濟產量低、機械化難度大的關鍵問題,實現了鹽堿地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