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農業大學作物信息實驗室里的大豆苗。記者 周靜 攝
進入9月,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就幾乎“長”在稻田里,“現在是看品種田間表現最好的時候,也是我們試驗選擇新品種(系)的關鍵時期。”作為育種專家,聶守軍躬耕隴畝30年,培育出80余個水稻新品種,“今年綏粳18等品種推廣面積600多萬畝。”
在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智慧農業系副教授胡振幫一直在作物學表型園區忙碌,“植物表型組學研究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之一。”胡振幫形象地說,“植物表型平臺實時采集作物生長、發育、表型特征等各種指標,形成農業科研的‘數據寶庫’,經深度整合和智能分析后,為科研人員在作物育種、病蟲害防控、農藥篩選等方面工作提供可靠參考。”
在黑河市北安市,漫山遍野的大豆黃綠交織,豆莢密布且顆粒圓潤。“田間看今年大豆制種產量要好于去年。”北安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功臣介紹,北安市有得天獨厚的大豆良種繁育基礎,今年良種繁育面積達135萬畝,預計制種產量24萬噸,“全市19家大豆制種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大豆品種111個,所繁育優質、高效大豆品種除了滿足省內用種,還遠銷到吉林、內蒙古、新疆等地。”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種子是農業生產的根本。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種業振興是關鍵之舉。2021年以來,我省錨定種業振興目標任務,加快實施種業振興五大行動,一些基礎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實現新的突破,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種業振興邁出堅實步伐,為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提供有力支撐。目前,我省常規粳稻和大豆育種全國領先,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一粒粒“金種子”正成為端牢“中國飯碗”最堅實的內核。
保護利用種質資源 堅實育種創新基礎
種質資源是種業創新的“芯片”,保護好、利用好寒地種質資源,就是守護我們糧食安全的未來。
“這是我們幾十年收集的‘家底’,每一份都是無價之寶。”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利用中心主任韓微波非常珍愛種質資源庫里的這些寶貝,“我們通過儀器設備控制貯藏環境,抑制種子萌發,這樣就能長期貯存作物種質。”韓微波介紹,國家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中期庫(哈爾濱)的前身是省農業科學院在1982年建設的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歷經40余年堅守和努力,共保存大豆、玉米、水稻等國內外作物種質資源7萬余份,“我們現在正致力于‘主要農作物優異抗性種質資源挖掘與共享利用’,重點開展寒帶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挖掘優異種質資源,創制生產和育種急需的抗逆、品質等性狀突出的育種新材料,實現主要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的共享利用,使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材料快速轉化為生產力。”
在東北農業大學隱藏著一個寶藏實驗室——作物信息實驗室。胡振幫告訴記者,“實驗室共有8個功能不同的艙,比如第一個艙,可以模擬低溫脅迫、土壤脅迫、光照脅迫、生物脅迫等不同環境,精準捕捉不同環境下作物如何生長發育,為我們育種提供參考。第二個艙是快速迭代艙,我們田間生產一年一代,而在這里,一年能夠迭代四五代,科研人員可在更短時間內篩選出穩定的育種資源,大大縮短育種周期。”目前,東北農業大學借助育種實驗艙培育的多個大豆新品系,在大田測試中提高產量的同時,作物抗性也有所增強,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為全國擁有寒地作物資源數量最多的省份,我省建立健全了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寒帶作物及大豆種質資源庫,建有4個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和6個省級種質資源庫(圃),初步構建起以中期庫為核心,各類短期庫和資源圃為支撐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搭建了種質資源鑒定評價與基因挖掘平臺,組建專業技術團隊,完成10224份種質資源的表型鑒定和2055份資源的基因型鑒定,發掘出粗脂肪含量超24%的高油大豆和極早熟水稻等優異資源。
制種大縣崛起 全面加強供種保障能力
作為我省北部優質食用大豆種子基地核心發展區,黑河市堅持高位推動、創新引領、產業帶動,全力打造“中國大豆種業硅谷”。“我們堅持以‘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為核心抓手,整合優勢資源、匯聚骨干力量,持續提升種業科技創新硬實力,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黑河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城介紹,該市有4個國家級制種大縣、46家大豆種子生產企業,截至目前通過科技創新已累計育成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種及特用大豆品種300余個,為產業提質增效提供堅實種源保障。
在樺川縣水稻良種繁育基地,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水稻的“腰”。“我們縣今年水稻良種繁育面積達到31萬畝,年育種量15.5萬噸以上,占全省的40%以上。”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種子主要供應黑龍江省二三積溫帶種植。
省農業農村廳種業處負責人介紹,我省深入實施種業基地提升行動,供種保障能力全面加強,繼海南南繁、甘肅玉米、四川水稻之后成為全國第4個國家級種子基地。全省全力推進19個國家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國家級基地制繁種面積400萬畝以上,在五大連池市建成了全國唯一的以大豆種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
良種全覆蓋 筑牢豐收根基
金秋時節,走在龍江大地上,滿眼的豐收圖景中,良種的力量隨處可見:抗倒伏的玉米品種在風雨后依然挺立,抗病的大豆品種在連續耕作多年后依然豐收,優質的水稻品種讓“龍江大米”品牌更加閃亮。
“我種的是‘東生’系列大豆品種,蛋白含量高,產量還比普通品種高7%以上。”海倫市種糧大戶趙成軍高興地說,“好種子確實能多打糧!”
“我們種的是‘黑農531’,去年畝產在526斤。”齊齊哈爾市富裕縣種糧大戶何海濤認為,增產的第一步就是要選對品種。
“‘黑農531’已完成國審,這個品種耐鹽堿、抗重茬、高油高產,被稱為標桿性大豆品種。目前我們利用該品種已形成鹽堿地大豆提產新模式。”省農業科學院大豆研究所所長王家軍說。
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萬畝大地號豐收場景令人震撼。“我們全部采用定制良種,配套精準栽培技術,水稻平均畝產1240斤以上。”分公司負責人介紹。
“十四五”期間,我省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1710個,21個入圍2025年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其中大豆品種“黑河43”、水稻品種“龍粳31”均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為加速良種推廣,我省構建了完善的良種繁育推廣體系,目前全省農作物種業企業發展到549家。墾豐種業等6家企業進入全國大豆種子銷售10強,富爾農藝、益農種業等5家企業進入全國水稻種子銷售10強。
從實驗室到試驗田,從制種基地到萬頃良田,黑龍江種業創新的鏈條正在全面打通。在這片黑土地上,每一粒種子都在積蓄力量,每一個創新都在孕育希望,每一次豐收都在筑牢大國糧倉的根基。(張月 記者 周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