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為中國苜蓿改良開篇,為苜蓿種業領航,為奶業振興賦能。日前,主題為“苜蓿種業創新與發展”的第一屆中國苜蓿改良會議暨內蒙古草種業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呼和浩特召開。
會議深度分析了苜蓿種業發展現狀、展示最新技術成果和科研進展,找準苜蓿種業的卡點和堵點,破解種子擴繁單產低等技術難點,共解中國飼草種業發展瓶頸,透解中國飼草種業發展的美好未來。
會議強調,目前,內蒙古通過國家和自治區審定的草品種217個,居全國首位。草種繁育基地面積27.6萬畝,2022年草種產量達到194萬公斤,其中苜蓿種子繁育基地17.7萬畝,總體可滿足用種需求且略有盈余。全區已基本形成東部草種產業聚集區、渾善達克沙地生態草種生產區和西部黃河流域草種產業聚集區,現有11家草種生產培育頭部企業。
會議強調,加強草種業科技自主創新發展,是內蒙古建設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和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迫切需求。
會議認為,做好苜蓿改良,發展好苜蓿種業,實現種源自主可控,這不僅為推進自治區實施以奶業、草種業為龍頭的“六大產業集群戰略”注入強勁的動力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對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好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和綠色高質量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與會專家學者、企業家們還圍繞“苜蓿種業創新與發展”這一主題,對我國苜蓿種與種業形勢、苜蓿種業全鏈條與思考、苜蓿育種研究、苜蓿種質創新與雜種優勢利用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