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草是為害作物生長的重要有害生物之一。目前,我國雜草防除仍以化學方式為主,難以實現高效、安全的目標,而且新的除草劑研制難度較大。在3月17日第十九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與產品交易會的生物育種產業化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李香菊表示,耐除草劑作物的研發將為行業提供新的方向,使雜草管理進入新的時代。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數據統計,2021年,我國草害發生面積為14.6億畝,盡管防治了16.6億畝,但仍造成糧食減產362萬噸,帶來2200多億元的直接損失和防控投入損失。李香菊指出,2021年,我國種植業用藥中除草劑占40%以上,主要作物化學除草率甚至達到100%。但目前登記的除草劑仍然不能滿足作物高效、安全防控的需求,突出的矛盾表現為雜草種群復雜,但除草劑防治譜卻比較窄。另外,當前除草劑還存在選擇性指數低、一些除草劑的土壤殘留期長、對抗性雜草防除效果差、適用于輕簡化栽培的藥劑少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利用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其他耐除草劑創制手段進行耐除草劑作物研發成為行業新的方向。”李香菊說道。
“轉基因耐除草劑作物的種植將使雜草管理進入新時代,真正實現選擇性防除和節本增效增產,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李香菊說。
李香菊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國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轉化體中,有14個含有耐除草劑基因,包括11個玉米轉化體和3個大豆轉化體。大部分轉化體已經育成了適應于不同生態類型區的作物品種。她指出,耐除草劑作物將引起產業的變革,草甘膦、草銨膦使用量將明顯增加,有缺陷的除草劑將逐漸邊緣化或禁限用。“種子+農藥+種植指導”的模式將是耐除草劑作物推廣的有效模式。
(據《南方農村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