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智能育種技術可大幅縮短育種周期,信息技術引入農業對于提高效率有積極意義。”在1月7日上午舉行的第二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介紹智能育種技術研究與實踐時說,未來,智能育種將引領作物品種創新技術發展。

1月7日舉行的第二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介紹智能育種技術研究與實踐。利聲富 攝
念好“糧食經”,做強種業“芯片”,科技加持,必不可少。趙春江說,育種科技革命加速育種技術和模式變革,目前,育種已從馴化育種時代(育種1.0)、遺傳育種時代(育種2.0)、分子育種時代(育種3.0)走向大數據智能設計育種時代(育種4.0)。智能育種的重點是信息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與全基因組技術結合,實現智能育種。關鍵是要把數字技術從表層性狀到基因圖譜關聯在一起,特別是遺傳力估算,提高我國育種的選擇效率。
“當前,國際種業已經逐漸從3.0分子育種邁入4.0智能育種階段,中國生物育種正處于2.0遺傳育種向3.0分子育種階段發展。”趙春江說。農業數字革命已進入新時代,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將有助于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趙春江介紹,發展智慧農業過程中,信息技術引入農業,大大提高效率。目前,他們已在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上實現通過信息技術和智能化農機、農藝的融合。
大數據時代下,智能化育種的前提是標準化大數據體系,但目前農業數據采之不易且不統一。“未來的智能育種,需形成一個品種、一個標樣、一套田間性狀、一套DNA數據的全國統一品種數據庫。”趙春江說,種業大數據平臺的建立,有助于品種保護、審定、登記、各業市場運行監測等在線管理。
目前,全球種業發展進入空前密集創新和產業變革時期,智慧育種發展快與慢,將成為種業核心價值和競爭力關鍵。因為智慧育種實現了作物育種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為培育出作物新品種、優質品種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來源丨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 利聲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