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國際玉米種業高峰論壇”在昆明舉行,論壇旨在充分了解目前國內外玉米種業的發展現狀,加強國內外各大科研院所、高校、種子企業在玉米種質資源創新、玉米育種技術、科技轉化等方面的經驗交流,深化種質資源交換、育種、科技轉化等領域的合作,促進種業振興,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解決玉米種業“卡脖子”問題。

國際玉米種業高峰論壇現場 供圖
論壇由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主辦,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承辦,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云南研究院協辦。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泰國、老撾相關大學、政府、企業的科研及管理人員,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云南省農業科學院、隆平高科等相關單位和企業的科研、管理人員參會。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副主任KevinPixley代表CIMMYT作了題為《玉米種質資源基因組特征的應用》的大會報告,泰國、老撾的專家學者也對泰國和老撾的玉米育種技術和玉米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報告。論壇圍繞“玉米種業發展”這個主題,以線上線下相結合形式介紹玉米種業在國際、中國、泰國、老撾等國的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討論玉米育種技術、種質資源創新、種子管理、種業監管政策等相關話題,探討如何利用已有的學術成果提升玉米產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同時也將進一步探討未來的合作內容與方式。
記者了解到,玉米是關系中國糧食安全的第一大糧食作物,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玉米也是云南省第一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000萬畝左右,玉米產量約920萬噸,占全省糧食的49%,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玉米品種“同質化”嚴重、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變弱,已成為糧食生產的危險因素。全世界有300多個玉米地理族,但在中國有效開發利用的不到1%,種質資源挖掘和創新嚴重滯后,種源“卡脖子”衍生的問題日漸突出。熱帶亞熱帶玉米種質資源利用是玉米遺傳育種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解決我國玉米品種同質化問題的重要途徑。云南省及周圍的東南亞國家有著豐富的熱帶玉米種質資源,挖掘、利用這些資源,對于解決我省玉米品種“同質化”、提升種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水平至關重要。
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玉米科研團隊在番興明研究員的帶領下,一直將拓寬玉米種質基礎、豐富玉米遺傳多樣性作為工作核心,創制出大批玉米種質新資源,目前是全國熱帶亞熱帶玉米種質資源最豐富的科研院所,并已累計向國內外發放玉米種質1萬多份次,為全球玉米育種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和重要的遺傳材料。
該團隊主持完成的項目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云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1項、特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7項;團隊與國際玉米小麥改中心(CIMMYT)合作30多年,2016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過去20年里,該團隊培育出優良玉米新品種50多個,植物新品種權和專利授權20余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余篇,據不完全統計科技成果累計應用1.4億畝,新增產值超過170億元。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玉米遺傳育種團隊2015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優秀創新團隊,2022年批復建立農業農村部熱帶亞熱帶玉米種質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
國際玉米種業高峰論壇研討國內外玉米種業的發展現狀與創新進展,助力玉米研發國際合作,深化產學研深度融合,這將極大助推云南省種業振興,對云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記者:趙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