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玉米供應充足
受國際市場沖擊有限
今年以來,國際玉米市場價格劇烈波動。年初,國際玉米價格大幅上漲,現貨價格創歷史新高,期貨價創9年新高;5月份后,在美國連續加息、氣候條件改善等因素作用下,國際玉米價格明顯回落;隨后,受美國玉米帶持續干旱、歐洲大范圍高溫干旱天氣等因素影響,國際價格又開始反彈。
國內玉米市場也有波動,但總體較為平穩,這主要得益于國內玉米市場供需總體平衡。一是去年國內玉米明顯增產。2021年我國玉米面積增長5%,產量增長4.9%,為保障今年玉米市場供給奠定了基礎。二是國家保供穩市措施得力。今年3月,國家適時啟動了定向飼用稻谷拍賣,截至9月上旬,已進行22期拍賣,累計成交2500多萬噸。三是玉米及替代品進口較多。1-7月,我國累計進口玉米1514萬噸,同比減少16.7%,但仍為歷史次高;進口高粱、大麥、木薯干等1685萬噸,同比增5.0%,創歷史新高。玉米替代品進口有效彌補了國內飼料糧產需缺口。四是企業庫存較高。目前,新糧上市前正處于傳統的青黃不接期,但用糧企業玉米庫存水平較高,市場供應有保障。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9月上旬,東北深加工企業玉米庫存可用42天,同比多14天;華北庫存可用14天,同比多2-3天。
自然災害影響有限
今年玉米豐收在望
目前,國內主產區玉米已陸續進入成熟期。從農情調度看,大部產區玉米處于完熟期,部分已開始收獲。其中,東北地區玉米產量約占全國的45%,春播以來積溫足、降水多、墑情好,災害明顯輕于常年,除局部因澇長勢偏差外,大部玉米長勢好于上年,增產趨勢明顯;黃淮海地區玉米產量約占全國的三成,大部地區墑情適宜,玉米有望實現恢復性增產;西北地區玉米產量約占全國的13%,今年受旱明顯輕于上年和常年,預計也是增產趨勢;南方地區玉米產量約占全國的13%,高溫干旱導致局部玉米受災,受災面積1100多萬畝,僅占南方玉米面積的一成,損失總體有限。8月25日以來,南方大部地區高溫消退,出現多輪降雨,加上各地積極澆水,旱情有所緩解,利于災后恢復和產量形成。總體看,后期若不出現大范圍早霜等重大氣象災害,預計全國玉米仍屬豐收年景。
新季玉米零星上市
價格回落空間有限
目前,河南南部、新疆和田、黑龍江雙鴨山等地陸續有早熟玉米零星上市,開秤價高于上年。據卓創咨詢數據,9月中旬,河南南部部分地區玉米(15%-17%水分)收購價每斤1.25-1.28元,較上年每斤上漲約0.10元。由于新季玉米上市量較少,市場主流價格尚未形成,后期價格走勢多空因素交織。從支撐因素來看:一是農資、燃油等費用上漲,種植成本有所提高。今年1-8月平均,國產尿素、磷酸二銨、氯化鉀、復合肥出廠價同比分別上漲23%、26.4%、71.4%、42.7%。據中國玉米市場網調研,預計吉林省農戶自有地每畝玉米種植成本409元,比去年增加76元,漲幅23%;流轉地每畝玉米成本1207元,比去年增加203元,漲幅20%。二是玉米飼用消費有望增加。7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298.1萬頭,相當于正常保有量的104.8%,已連續4個月環比增長,預計飼料消費將增加。三是小麥價格對玉米價格形成支撐。小麥玉米價格聯動性強,小麥價格持續高位,將支撐玉米價格。從抑制因素看:一是隨著新玉米大量上市,國內玉米供應增加,市場價格將面臨季節性回落壓力。二是高價玉米抑制消費需求,下游淀粉等深加工企業開工率下降。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今年以來(1月至9月中旬),國內玉米淀粉加工業平均開工率59.7%,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三是國際玉米價格有望震蕩回落。受俄烏沖突、美歐干旱影響,預計全球玉米產量比上年下降3.9%,但仍屬歷史次高產量。當前國際玉米價格處于歷史高位,在全球經濟下滑、美元升值等因素影響下,玉米等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壓力較大。綜合分析,新玉米大量上市后,國內價格面臨一定回落壓力,但由于底部價格有支撐,預計總體回落空間不大。
(作者單位為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