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對農作物優質資源的發掘以及在育種中有效利用,我國糧食作物育種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在劉旭看來,農作物常規育種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或者說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均來自地方品種或者野生近緣種中關鍵基因的發掘與利用。
目前,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我國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已取得多方面重要成就。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總量在2020年突破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在國際率先研制了296類農作物種質資源描述規范、數據規范和數據質量控制規范894個;創建了以骨干親本遺傳構成為標尺的精準鑒定新技術,打通種質資源與育種密切協作與有效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盡管我國在種質創新方面已經有效支撐了種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但與‘打好種業翻身仗’的國家需求相比,我國在創制自主知識產權可利用新種質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劉旭說。
劉旭認為,首先要規模化開展農作物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加大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和深度挖掘,同時加強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的密切協作,從保存資源中挖掘出大量優異資源并進行改良創新,將種質資源優勢轉變為可利用的親本材料優勢,為培育出突破性新品種糧食安全提供根本保障。此外,遺傳基礎狹窄是主要農作物育種難以取得突破性的全球性問題,必須加強自主知識產權新種質的創制,建立有效的持續穩定支持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完整體系。
“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打好種業振興的第一仗,為種業振興、糧食安全奠定堅實的物種和技術基礎。”對中國種業的發展,劉旭充滿信心,“力爭在10年到20年的時間內,使我國由農作物種質資源大國轉變為農作物基因資源強國,為實現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