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小麥已經進入揚花灌漿的關鍵時期了,再有一個多月即將迎來豐收,然而一位為中國小麥獻出畢生心血的老人卻無法再看到滿地麥香的場景。2022年5月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巧生與世長辭,享年105歲。
      5月12日,莊巧生的遺體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發來唁電:“世紀耕耘,麥香華夏。莊戶人家,麥翁千古!”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感嘆:“這是我國農業科技界的重大損失,同時我們也痛惜失去了一位老前輩、好學者、好老師。” 中國農科院全體職工和學生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莊巧生先生。
 

莊巧生在麥田工作。資料圖
      1916年,莊巧生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的一個貧寒農家。他勤奮好學,1935年考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學農學院,立志農業,所修課程幾乎門門成績優異。1939年,大學畢業的莊巧生先來到貴州,后又輾轉多地,并赴美進修,開啟了與小麥育種研究的情緣。
      1946年秋,學成歸國的莊巧生被派到北平農事試驗場工作,這里后來成為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前身)的重要組建基礎,自此,他潛心育種將畢生的光陰和心血都付諸麥田。
      小麥育種周期長,而且投入大,見效慢,過程枯燥,然而莊巧生選準了目標就沒有動搖過。他積極探索改進育種方法,在國內較早倡導和實踐了三交和復合雜交育種方法,在國內首次采用F2派生系統法簡化操作程序,推動新技術在小麥育種中的應用。他牽頭主持了“六五”“七五”和“八五”全國小麥攻關課題,眼光始終緊盯著的是農業生產一線的實際需要,針對華北平原的氣候和生產特點,先后主持育成“華北187”“北京8號”“北京10號”“豐抗2號”“豐抗8號”等四批共20多個高產抗病早熟冬小麥新品種。
      這些小麥品種曾經在麥田里“各領風騷”:“北京8號”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華北平原的主栽品種之一,年最大種植面積約2000萬畝;“北京10號”曾在山西和河北廣為種植;以“豐抗8號”為代表的“豐抗號”系列品種,20世紀80年代在北部冬麥區大面積推廣長達十余年,年種植面積約占當時該區小麥面積的40%;近20年,他又指導育成“中麥175”“中麥895”等10個優質新品種……20世紀50年代至今,他的團隊育成的小麥新品種累計推廣已達約4億畝,為我國小麥生產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莊巧生先生不僅在新品種選育與育種方法改進方面做出重要貢獻,還勤于總結育種經驗,主編(譯)或參編(譯)專著十多部,對提高我國作物育種理論水平起到積極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追憶。莊巧生參加定稿的《西藏農業考察報告》是我國第一部關于西藏農牧業資源開發和增產技術的歷史文獻。協助金善寶院士完成的《中國小麥學》是一部融合國內外小麥科技新進展的專著,是我國作物科學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標志。21世紀初,在《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的基礎上,他主持編寫了《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及系譜分析》,為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末小麥育種實踐、技術成就和生產發展的進程留下了歷史記載,并附錄上世紀前半葉開創小麥改良工作時的簡略情況,這在國內外尚屬少見。
      讓中國小麥育種后繼有人,人才輩出,這是莊巧生先生的希冀。為此,他言傳身教提攜幫扶后輩,關心中青年科技人員。他時常鼓勵周圍的中青年科技人員加強中外文修養,養成博覽文獻的習慣,提高業務水平,甚至熱心幫助年輕人修改文稿,凡經他審閱的文稿,必字斟句酌,使其準確精煉,有說服力。1995年,莊巧生把獲得的“何梁何利獎”獎金10萬港幣捐獻給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此為基礎,在全國16家單位的支持下,“莊巧生小麥獎勵基金”于2005年設立,迄今已獎勵了28名中青年科技人才,推動了中國小麥遺傳育種事業的發展。
       對于自己的一生,莊巧生在傳記中這樣寫道:“我一生只做了兩件事:一是育成10來個優良小麥品種,并在生產上應用;二是編寫了幾本與小麥或育種有關的專著,為國家農業科技事業留下些許歷史記錄。僅此而已,微不足道。”
      2018年,已年過百歲的莊巧生正式退休,但他始終放不下的還是麥田。即使年事已高,晚年的莊巧生仍然身體力行,在小麥關鍵季節都要到試驗田,重點考察有苗頭的材料和有望在生產上利用的新品種。
      風吹麥浪,沙沙作響,似乎在訴說著莊巧生生前說過的那句話:“你知道嗎?我每天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麥田!我想念麥田!”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麗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