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楊磊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郜晉亮)連日來,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施甸縣科研實驗基地的試驗田里,6萬份兩用核不育系水稻育種材料開始播種。
走進試驗田,保山市施甸縣水長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研究員楊希華正在和云南省農科院的育種專家們指導農戶撒播水稻種子。“我們現在播種的全部是科研人員眼中的‘寶貝’,它們都是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繁育的原始材料。”楊希華說。
6萬份材料將用于全國兩用核不育系80%以上的親本繁育和育種材料的選育。為了保證出芽率和成活率,楊希華和專家們不敢懈怠,從秧板平整到采用軟盤育種再到選用紅土育苗等,層層都需要嚴格把關,絲毫不敢馬虎。
楊希華說:“等它們長成秧苗后就變成了兩用核不育系水稻種的育種材料,我們稱其為親本。7-8月,科研專家、技術人員會將這些親本精心配對,從中選擇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水稻種子,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
要選育出一個優良的水稻品種,一般要經過8-10年時間。我國育種科研機構將云南施甸“夏繁”基地和海南“冬繁”基地有機結合,1年可以進行2次育種,將常規8-10年的育種時間縮短為4-5年,大大加快了育種速度。
據了解,2010年,湖南農業大學將全國740個氣象站(點)50年的氣象資料利用計算機決策系統,篩選出施甸是水稻兩用核不育系繁育的最佳基地。目前,施甸縣建成科研基地500畝,擁有育種材料約6萬份,是我國最大的兩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