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祥符區萬隆鄉小高廟村的一塊紅薯田里,剛剛收獲的紅薯整齊地碼放在地頭,不少村民前來看稀奇。
大小不一、顏色不同的紅薯讓人看花了眼。看了半天,72歲的郭永亮也就認出了兩種紅薯,那是當地的主栽品種。
仔細翻看了許久,郭永亮發現有一種紅薯比自己家剛收獲的產量高了不少。這種紅薯在小高廟村種了100畝,是河南省農科院專家專門種植的,這也是吸引眾多村民前來觀看的原因。
“紅薯面、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郭永亮嘴里說著,拿起了一個紅薯,“現在可不一樣了。”
郭永亮經歷過吃不飽的年代,那時候一季紅薯半年糧,是活命用的,現在,他家種的8畝紅薯,是賣錢提高收入的。
對此,祥符區農業農村局董海英研究員有另外一種說法,紅薯雖屬糧食作物,但在當地,被稱為糧食中的經濟作物,是農民收入的一項來源,也是當地重要的農業經濟支柱。
紅薯成了好東西。但到底好在哪兒?省甘薯雜糧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省農科院糧作所薯類研究室主任楊育峰說,紅薯現在可是保健食品。
作為一種營養齊全而豐富的天然滋補食品,紅薯含有蛋白質、脂肪、多糖、磷、鈣、鉀、胡蘿卜素和多種維生素、氨基酸。根據科學家的分析,紅薯蛋白質的含量是大米的7倍;胡蘿卜素的含量是胡蘿卜的3.5倍;維生素A的含量是馬鈴薯的100倍;糖、鈣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的含量皆高出大米和面粉。
“紅薯富含的這些營養元素,使其具備了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等多種作用。”楊育峰說,因此,現在紅薯備受青睞,成為餐桌上的新寵,尤其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產業之痛被“累壞”的紅薯
與郭永亮一樣,開封市祥符區的農民,近年來紛紛開始種植紅薯,全區種植面積超過12萬畝,萬隆鄉的種植面積約8萬畝。
“紅薯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楊育峰說,大致分為淀粉性、鮮食型和兼用型等,近幾年還發展有葉用型和觀賞型,其中鮮食型還細分出了適宜蒸煮和烤制的不同類型。
祥符區出產的紅薯主要是鮮食型,這里種植的紅薯產量高,薯形也更好,是遠近聞名的好紅薯產地,這得益于當地獨特的沙土地。
從紅薯傳入中國、走進中原地區,祥符區便開始種植,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但快速發展卻是近十幾年,大概5年前,進入發展高峰,面積不斷擴大。”董海英說。
種植帶來的高收益,是祥符區農民紛紛投入紅薯種植“大軍”的原動力,僅萬隆鄉一地,從事紅薯產業的合作社就有50多家。
紅薯種植紅火之下,卻也隱藏著風險。
紅薯種植并不復雜,當地農民的種植技術也相對較高,問題出在紅薯本身。楊育峰介紹說,連年種植紅薯,容易造成連作障礙,主要表現就是田間病蟲害加劇,從而導致產量下降。
這是河南省農科院專家在小高廟村建立示范基地的原因,也是郭永亮等村民關心的大事。
郭永亮心里清楚,克服紅薯連作障礙的關鍵措施,就是用上脫毒苗。但問題是,市場上售賣的脫毒苗,質量參差不齊,花高價也不一定能買到好的。相較市場上的各種脫毒苗,他更信任科研機構提供的苗。
事實的確如此,根據河南省農技推廣總站、國家甘薯研究中心、洛陽農林科學院等專家的測產,試驗基地內的普薯32的畝產為3346.7公斤,明顯高于當地水平,河南省農科院糧作所選育的鄭紅23等新品種生長表現良好,無病蟲害發生。
爬坡過坎技術集成專家協同,給產業“推一把”
一直關注祥符區紅薯產業發展的董海英,用“爬坡過坎”來形容當地的產業發展。“是時候該給產業提升一下了。”
2020年,河南省農科院牽頭的新一輪院縣共建工作啟動,祥符區成為共建地之一。擺在農業專家面前的首要問題,就是找產業難題,給出解決方案。
在把脈問診階段,河南省農科院加工所、糧作所的專家,以當地需求和問題為導向,經過深入調研,將紅薯這一特色產業納入焦點,制定了甘薯綠色高效生產、安全貯藏的目標,聯合省市縣三級科研機構,開展聯合攻關。
“就祥符區紅薯生產來說,首先就是解決連作障礙問題。”楊育峰說。
與郭永亮等村民的想法不同,在專家眼里,克服連作障礙,絕不僅僅是采用優質脫毒苗這么簡單,而是一整套的針對性技術規范。
從脫毒苗入手,河南省農科院專家團隊聯合當地企業、合作社等,開展脫毒及快繁技術研究,立足服務當地,培養一批優質種苗,結合水肥藥一體化滴灌技術、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等,為種植戶提供全面、全程技術服務。
種得好讓祥符區的紅薯產量更高,但專家并不滿足于此。依托于種好,還要更進一步,讓紅薯賣得更好。
河南省農科院加工所楊慧介紹說,祥符區當地種植的主要是鮮食型,由于集中種植,并不愁賣,但如果能夠運用好貯藏,拉長銷售時間,產品售價會更高,效益也會更好。
從地頭售賣到貯藏,需要科技“加持”,楊慧說:“鮮食型紅薯不易貯藏,對冷庫的溫度、濕度要求都比較高。”
為此,河南省農科院加工所在當地冷庫建設中,積極提供技術支持,幫助龍海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了高標準冷庫。
從種植到貯藏,河南省農科院院縣共建項目的實施,給祥符區紅薯產業發展既打上了防疫針,也注入了強心針。
三產融合小紅薯的增值之路
10月21日,在祥符區海龍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加工車間里,周邊的村民早早就來干活了,村民王真真熟練地開箱、鋪袋、挑選、裝箱、打包,她說:“俺這是計件工資,我一天能掙200多元嘞。”
在車間另一邊的自動化生產線上,傳送帶上紙箱一個個傳來,十幾個村民密切配合,分選、套袋、包裝,隨著機器尾部自動封箱裝置的“刺啦”一聲,整箱的紅薯就包裝好了,貼上快遞單,就將發往全國各地。
該合作社理事長吳龍海介紹,車間的產品主要是走網絡渠道銷售,根據各個電商平臺的要求,會采取不同的包裝,近幾年流行的直播帶貨,讓紅薯越賣越火。
“每天能發出1萬單紅薯。”吳龍海指著箱子上的快遞單說,“有陜西、廣西、黑龍江……訂單幾乎遍布全國所有省份。”
地頭銷售,紅薯每斤1元多,但通過加工、包裝后,每斤售價是5元。為此,該合作社在祥符區設立了11個收購點,建成了3000平方米的電商車間,還專門建設了一座倉容8000噸的冷庫。
“多虧了院縣共建和專家的支持,合作社迎來了新發展。”吳龍海說。
院縣共建為祥符區建立起一套貫穿主導產業及特色產業的全產業鏈技術支撐體系,一項項科技成果的加速落地,打開了“轉化一批成果、致富一方百姓、帶動一方發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