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種業央企正式落戶海南
四川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入選一重要名單
甘肅組建玉米產業企業創新聯合體
湖南擬實施首批12項種業創新項目
山東與農業農村部共同推進現代農業強省建設
天津確定未來十年種業振興方向路徑
……
近期各省種業有何新動作?一起來看看!
1、海南
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遷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
先正達集團中國種子業務單元下屬的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近日完成總部工商變更遷入注冊,順利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取得工商營業執照,這標志著首家種業央企正式落戶海南。
先正達集團將聚焦“南繁硅谷”建設,瞄準種業振興的戰略方向,在種子業務戰略規劃、總部建設、共建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MAP業務與南繁產業深度融合、STS種業共創平臺、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建立“一企一策”常態化對接機制、完善人才保障機制等方面,陸續與海南展開密切合作。
2020年12月,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與南繁科技城有限公司共同簽訂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總部項目入園協議。隨后,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組建“一企一策”工作小組,建立“統籌協調組+工作組”的常態化工作溝通機制,在多方支持與配合下,陸續高效完成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場地選取、場地裝修、總部南遷工商注冊手續等工作;同時,鮮食玉米省級品種審定、推進荷蘭馬鈴薯資源引進特許審批業務等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并積極做好科研育種用地需求保障。

南繁科技城眾創中心
先正達集團中國副總裁汪泓表示,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將依托先正達集團中國,以遷址落戶三亞為契機,積極投入“南繁硅谷”建設,加大央企對海南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布局與中央文件鼓勵產業和央企主業優勢高度契合的產業項目,加快海南南繁科技城項目建設,為推動南繁產業高質量發展、打好種業翻身仗作出更大貢獻。
據悉,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以農作物種子為主營業務的育繁推一體化中央企業下屬公司,業務領域涵蓋水稻、玉米、小麥、蔬菜和油料等主要農作物種類,致力于不斷提升全產業鏈核心競爭能力,建設“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國家級種業公司。經過30余年的發展,現已成為集科研、生產、加工、營銷、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鏈完整的大型種業集團,2007年該集團并入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中化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現為先正達集團中國旗下從事種子業務的核心企業。
2、四川
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信息化平臺入選2021年度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近日,筆者從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獲悉,由邛崍市新農開發建設有限公司運營的天府現代種業園信息化平臺成功入選2021年度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成為全國15個管理型示范單位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入選的管理型示范單位。
據悉,《2021年度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擬認定名單》中涵蓋了生產型示范單位,經營型示范單位,管理型示范單位和服務型示范單位四大類共計106家單位。

天府現代種業園的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如何煉成?
天府現代種業園信息化基于大數據、物聯網、5G、云計算等新興信息化技術手段,打造1個現代農業種業綜合產業園、1套數字農業可視化服務、數字農業“1張圖”、1套物聯網及種子管理平臺、1套現代農業產業園種業信息平臺。系統覆蓋了天府現代種業園各大功能區,以促進生產、加工、物流、科研、示范、服務等相互融合,激發產業鏈、價值鏈的重構和功能升級,圍繞“促進產業轉型、產品創新、品質提升,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引領新消費,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的工作目標,有序推進數字化產業園建設,實現農業基礎數據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業務處理的網絡化,生產服務的科技化,品牌統計分析和決策的科學化。
天府現代種業園信息化園區建成后,經濟效益方面,應用信息化手段,將大大提高園區的產業價值。預計到2021年末,園區實現綜合產值56.93億元以上;社會效益方面,天府現代種業信息化管理平臺極大提升了園區種業科研、生產能力,成為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引擎,輻射帶動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區農作物、畜禽、水產等產業品種結構優化,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實現“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的充分供給;生態效益方面,通過信息化手段管理和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化肥農藥負增長行動,集成推廣高效施肥技術和綠色防控技術等措施,將大大減少園區化學農藥農肥使用強度,減少面源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園區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將增加土壤肥力,控制水土流失及污染。到2021年末,園區糞污(或秸稈)綜合處理率達99%以上,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9%以上,園區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比例達85%。

位于成都邛崍的天府現代種業園。2020年,天府現代種業園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國家布局西南唯一的國家級種業園區。
3、甘肅
組建玉米產業企業創新聯合體,守好農業“芯片”
近日,甘肅省組織召開振興河西國家玉米繁育制種基地座談會,提出組建創新聯合體,組織省內外玉米制種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中下游企業創新資源,實現玉米種質資源原始創新重大突破,產出一批突破性玉米新品種,推動河西國家玉米育繁制種基地振興,守護好農業“芯片”。
發展玉米生產,種子是基礎。甘肅省具有建成高水平現代玉米制種基地的科技支撐、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甘肅屬于干旱和半干旱農業區,常年氣候干燥、降雨量少,晝夜溫差較大,氣候條件獨特,非常適宜玉米制種產業的發展。
“尤其是位于甘肅西部的河西走廊和中部的沿黃灌區,具有優越的灌溉條件,適宜建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水肥一體化玉米制種基地。”甘肅省副省長張世珍表示。經過多年努力,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
有這樣一組數據,2020年,甘肅全省玉米制種面積129.6萬畝,產種5.46億公斤,分別占全國總面積和總產量的55.6%和59.7%,90%銷往黃淮海、東北等26個省份,保障了全國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種。
發展玉米制種的自然條件非常優越,但制約因素也比較突出,比如,還存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相對滯后、種質創新和育種技術相對薄弱、企業競爭力不強,育種創新能力較低、土壤質量下降嚴重、生產環境隱患多等問題。
如何解決這些制約因素?中國工程院院士、玉米遺傳育種學家戴景瑞認為,要旗幟鮮明的開展種業聯合攻關體制機制的創新,打造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引領的產學研一體化新機制。
長期擔任著甘肅省內首個種子行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敦煌種業院士專家工作站的首席專家的戴景瑞,見證了敦煌種業在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體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顯著成效,也對于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的產學研融合體系的創新能力充滿信心。
通過前期大量論證,甘肅省認真梳理制約甘肅玉米制種發展的產業問題、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整合優勢創新資源集中開展聯合攻關和技術合作,提出了構建以甘肅省敦煌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敦煌種業)為牽頭單位的創新聯合體。
同時,聯合體聚集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張掖金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敦煌先鋒良種有限公司、華智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國內外一流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型企業,為聯合體開展研發提供技術支撐和實踐基礎。
聯合體整合國內優勢科研單位、種子產業上中下游企業共同參與,通過常規育種技術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技術有機結合,加快構建高通量、精準高效的工程化育種平臺和生物育種大數據平臺。聯合體組建后,由專家委員會提煉形成科技項目,研發的項目涵蓋了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保護利用、種質資源鑒定評價、新品種選育、配套機械研發推廣、種子繁育配套技術研究、重大玉米新品種示范推廣等。
甘肅省定了這樣一個目標。到2023年,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創新機制健全、種質資源保護能力顯著增強,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領軍性創新企業,形成以育種企業為主體、產學研企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育種體系與品種測試體系,基本建成與現代種業相適應的良種繁育體系,制種繁種基地機械化率達到80%以上,顯著提升甘肅省種業在全國的位勢。
4、湖南
組織實施種業創新項目,首批擬立項12項
筆者近日從省科技廳獲悉,“綠色優質廣適超級雜交水稻種質創新與重大新品種培育”等12個項目擬立項為2021年度種業創新項目。這是我省首次組織實施種業創新項目。
筆者梳理發現,此次擬立項的項目中,既圍繞核心種源、關鍵功能基因等開展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又圍繞我省優勢種業領域研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育種新技術、構建動植物育種新體系,同時聚焦水稻、油菜、蔬菜、畜禽、油茶等優勢領域,致力培育一批具有重大產業化價值的新品種(新品系)。
據悉,為破解制約種業創新發展的瓶頸,依托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整合省內外優勢創新資源,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組織實施了2021年度種業創新項目,擬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創制一批重大新品種,夯實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實驗室基礎,培育國際領先的種業企業。

5、天津
確定未來十年種業振興方向路徑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天津種業振興大會上,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在大會主論壇上介紹,天津市積極落實國家《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目標定位、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明確了天津未來十年種業振興的方向路徑。
據介紹,未來十年,天津市推進種業振興目標定位是:聚焦小站稻、黃瓜、花椰菜、種豬、肉羊等優勢種業,加強種業基礎性研究和品種選育,打造全國種業自主創新、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和重要供種地以及全國種業交流交易重要平臺。
天津將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種業自主創新總體布局,以科技創新引領種業發展,建設黃瓜等一批優勢物種創新攻關聯盟;開展沙窩蘿卜等地理標志農產品新品種選育和良種繁育技術研究;實施畜牧、水產良種擴繁工程,加快建設肉羊、種豬良種擴繁基地,肉羊種源全國供種率達到30%以上,“長白豬”和“大白豬”核心育種群均達到1000頭;提升淡水魚、河蟹、南美白對蝦等苗種擴繁能力,苗種繁育能力達到100億尾。
同時,天津將努力創建國家種業產業園區,實施小站稻、強筋春小麥、黃瓜、花椰菜良種擴繁工程。建設水稻繁種基地和小麥擴繁基地各2萬畝、黃瓜和花椰菜良種擴繁基地3000畝,優質水稻品種全國粳稻區覆蓋率達到10%以上,強筋春小麥京津冀覆蓋率達到80%以上,優勢蔬菜品種全國覆蓋率達到30%以上。
6、山東
與農業農村部共同推進山東現代農業強省建設
為貫徹落實山東省委、省政府和農業農村部共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合作框架協議,協同推進山東現代農業強省建設,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農業農村部制定印發《共同推進現代農業強省建設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指出,山東是農業大省,農業總產值、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農產品出口額等常年居于全國首位。推動山東由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轉變,引領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著力推進穩糧固農、科技強農、產業富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改革惠農,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山東農業現代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方案》部署了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重點任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供給,重點抓好大力發展糧食生產、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積極發展現代畜牧業、加快建設“海上糧倉”等工作。提升科技裝備條件強支撐,重點抓好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種業強省建設、推進農機化轉型升級、推進智慧農業發展等工作。發展鄉村富民產業增效益,重點抓好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農業全產業鏈、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經營服務主體等工作。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品質,重點抓好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促進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擴大農業國際合作拓市場,重點抓好構建農產品出口新格局、打造農業對外開放新平臺、開拓農業“走出去”新領域等工作。深化農村改革添動能,重點抓好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工作。
山東省和農業農村部將加強組織領導、政策支持和典型示范,推動各項重點任務落實落地,力爭到2025年,山東現代農業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3萬億元以上、增加值達到6900億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80%以上的涉農縣(市、區)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基本建成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強省、農業科技強省、農業機械化強省、農產品加工強省、農業開放發展強省,加快實現由傳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轉變,夯實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來源丨農財君綜合自網絡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