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結合的行業,相對國民經濟其他行業,價格更容易出現較大幅度的周期性波動,是市場風險較大的行業。近年來,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增多,不僅有國內的,還有國外的,不僅有農業自身原因,還有外部突發因素的影響。準確把握農產品價格波動周期需要適當多一些逆向思維。
10月底,各大上市豬企陸續公布2021年三季度報告。由于此前生豬價格持續下跌并連續4個月處于成本線以下,生豬養殖行業出現了全行業虧損,14家上市豬企三季度合計虧損217億元,平均每家虧損超過15億元,甚至被業內稱為“豬茅”的牧原股份也由盈轉虧,單季虧損達8.22億元。上市豬企是生豬養殖行業的佼佼者,動輒上千億乃至幾千億的市值,規模優勢、技術能力、管理水平等綜合競爭實力不可謂不強,但縱使如此也無法在“豬周期”中獨善其身。“豬周期”的威力依然不可小覷。
實際上,由于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結合的行業,相對國民經濟其他行業,價格更容易出現較大幅度的周期性波動,是市場風險較大的行業。國際國內的實踐都表明,不只是畜禽水產養殖,糧棉油糖等大宗作物乃至蔬菜、水果行業都具有不同程度周期性。前期網絡上熱議的“菜比肉貴”主角——菠菜,在個別終端市場價格一斤有10多元,但就在半年多前,同樣是網友高度關注的河北邯鄲農民夫妻一車1300斤菠菜,僅賣了15元,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風險由此可見一斑。農產品既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生產者要想踩準市場節奏,穿越農產品周期迷霧,需要多一些逆向思維。
我國古代的陶朱公范蠡曾說:“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意思是干旱的時候買船,發水災的買車,等著市場缺的時候賣出,說的是做買賣要逆向而行才能賺錢。在資本市場,有知名的投資家講過一個“遠房表弟”指標,大意是說多年不聯系的遠房表弟打來電話,詢問對股票市場的看法,這時候就可以大概判斷,股票市場已經過熱,離高點不遠了,聰明的投資者應該減少投資或暫時退出市場。做生意、做投資如此,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更是如此。
農產品生產上市都需要一段時間,當前生產者群體的決策影響幾個月甚至是一兩年后的產出,而且期間還不能隨便作調整,使得未來的供求和價格存在較大變數。此前供不應求的、價格大幅上漲的,由于生產熱情高、規模擴大多,很可能等到上市時就會供大于求、價格大跌,并且往往漲得越高、跌得越多。反之亦然。作為生產者個體,為了避免在農產品周期波動中遭受重大損失,能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就需要在決策時多看看周圍人的行為和市場的氛圍,多想想此前多輪漲漲跌跌的規律,盡量避免盲目跟風。
如果你是一位菜農,看到大蔥、大蒜價格大漲,周圍農戶都賺了大錢,并且紛紛擴大面積的時候,你再去跟進可能已經晚了,未來價格大跌甚至虧損將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你是一位中小規模養豬戶,去年下半年了解到大企業都在斥巨資大規模建廠養豬時,你就需要適當縮減規模見好就收了,今年出現連續幾個月的虧損,大企業風險承受力強,而你可能把前面豬價高漲時賺的錢都虧掉。如果你在生產之余利用手里閑錢收點糧食、做點貿易,一定不要在糧價已經大幅上漲、周圍親朋好友都摩拳擦掌的時候再去入市,更不要借錢炒糧,否則最后可能會把本錢都虧進去。
近年來,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增多,不僅有國內的,還有國外的,不僅有農業內部自然災害多發、結構性矛盾的影響,還有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突發事件的沖擊,不僅有供需基本面的因素,還有能源價格波動、資本投機炒作的因素,市場運行形勢日趨復雜。準確把握農產品價格波動周期確實很難,但適當多一些逆向思維并不難。作為農業生產經營者,要始終把市場風險牢記心頭,時常保持一份冷靜,在大家都悲觀時樂觀一些,在大家都樂觀時謹慎一些,及時調整經營決策,雖然有可能少賺一些,但能夠避免價格大幅波動帶來的重大損失。唯有如此,才能在農產品價格漲漲跌跌的周期中行穩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