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多地以陰雨天氣為主,棚內環境濕度大,蔬菜久未見太陽光,整體長勢偏弱,又礙于難噴藥,使得多種病害趁虛而入。天氣轉晴后,蔬菜在適應的過程中,會出現諸多不適,如萎蔫等。菜農應及時跟進管理,確保蔬菜順利過渡。
天氣陰晴轉換 重防萎蔫
在陰雨天氣中,棚內環境以高濕、寡照為主,蔬菜新陳代謝緩慢,各組織器官活性不高,根系吸收水分和營養的功能不足。天氣突然轉晴后,棚內溫度升高快、光照強,植株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加劇,對水分及營養的需求量大,這樣會出現水分供需失衡的情況,蔬菜就容易萎蔫。
對于蔬菜萎蔫,也應一分為二看待。對于長勢較好的植株來說,輕度萎蔫的情況多一些,這屬于植株自身的應急反應,多出現在中午時段,生長點幼嫩葉片萎蔫下垂,待光照強度變弱,溫度降低后,萎蔫葉片會恢復正常。對此,菜農可以噴灑清水,或者暫時不予管理均可,對植株長勢影響不大。
對于長勢偏弱的植株來說,萎蔫情況往往會加重一些,甚至會出現葉片干枯、壞死的情況,尤其是莖稈細弱或染病的植株。待天氣轉晴時,菜農應提早進行預防,一是棚內噴灑清水,補充植株水分;二是中午時段配合使用遮陽網,適度遮陽,減輕植株的萎蔫程度。
補水的同時,菜農還應及時補充葉面肥,以全營養型和功能型葉面肥為主,起到補充營養和提高葉片抗性的作用,從而緩解植株地上部萎蔫的情況。
地下則應注重根系的養護工作,晴好天氣,視土壤情況,合理安排澆水,隨水沖施含功能型成分的水溶肥,起到養護根系、補充營養的作用。
防病用藥有章法
植株長勢弱,環境高濕,利于多種病害的發生,那么,究竟應預防哪一種呢?筆者認為應本著重點病害優先防治的原則進行。
以西紅柿為例,近期易高發的病害有葉霉病和細菌性病害,菜農應重點進行預防。預防葉霉病時,常用藥劑有氟吡菌酰胺·肟菌脂、苯甲·嘧菌酯、唑醚·氟酰胺等,后者則可選用噻唑鋅、噻霉酮、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等藥劑。而對于黃瓜來說,近期常發生病害有細菌性角斑病、霜霉病、靶斑病等,對此,菜農也應做好有效的防治工作。
雨過天晴后,蔬菜葉片幼嫩,尤其是生長點葉片,薄而黃,耐藥性差,一旦用藥不當,很容產生藥害。那么,菜農在用藥時,一定要嚴格把握混配農藥的種類及使用濃度;在混配允許的情況下,在藥劑中添加葉面肥,做好殺菌防病工作的同時補充葉片營養。
多措并舉 治病更有效
陰雨天氣對蔬菜生長不利,但對于棚內的害蟲卻影響不大。降雨過后,氣溫下降幅度較大,棚室內外溫差較大,正是害蟲遷徙進棚的集中期。除了自身為害以外,害蟲還會成為其他病害的傳播介體,尤其是近期高發的病毒病。因此,菜農應重點加強白粉虱、煙粉虱的防治工作。防治粉虱類害蟲,單一的防治措施效果不佳,多措并舉效果更好。如采用“防蟲網+黃板+噴藥”的防治辦法,藥劑可選擇“氟吡呋喃酮+螺蟲乙酯”,殺蟲殺卵同步。
根據棚內實際情況,降雨后,綿疫病、灰霉病、細菌性斑疹病呈高發趨勢。風口下植株,被雨水淋濕的果實上,綿疫病發生較重,防治時可選用的藥劑有:代森錳鋅、精甲霜靈·錳鋅、氟吡菌胺·霜霉威、烯酰嗎啉等藥劑;灰霉病則主要是由腐敗殘花引起的,殘花凋落至葉片及果實上,進而引發病害,防治藥劑可選擇異菌脲、腐霉利、啶酰菌胺等。上述兩種病害在防治前,菜農還需提前摘除病果、病葉及殘花,一并帶出棚外集中處理,減少侵染源。而防治細菌性斑疹病,可用藥劑“噻霉酮+春雷霉素+葉面肥”“噻唑鋅+中生菌素+葉面肥”等配方,其中葉面肥以中微量元素和功能型成分為主。
雨后病害高發,引發病害原因有:連續陰雨天氣過程中,植株長勢弱且多呈徒長狀態,棚內濕度大,植株掛果多等。那么,菜農在治病用藥的過程中,還應加強壯棵的培育,如噴施、沖施功能型葉面肥,促壯提抗逆;適當減少留果,或者留一段時間的空棵期等。同時,加強環境調控,晴好天氣加大通風量,加速棚內濕氣散失,降低棚內濕度。
(劉志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