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收成差不了。”近日,說起莊稼年景,眾翔農牧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小琴拽起記者就往地里走。隨著她的手指過的山坡盡被高粱映紅,一株株吊著沉甸甸的穗子。
在山西省大寧縣曲峨鎮杜木村,李小琴種了幾十年高粱。在這個“三川十塬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的地方,耐旱的高粱成為村民們更愿意接受的“鐵桿莊稼”。
“偏愛高粱,除了這里的自然條件決定,還在于它好打理。”李小琴說,“但這也造成了村民對作物品種和管理的疏忽,畝產量一直圍著300來斤打轉。”
“以前我們村種的是‘紅纓子’高粱,多年下來,品種老化,遇到天旱年景,產量上不去,價格相對也低,農民收入少。”杜木村種植大戶李玉平說。
今年大變樣。從品種出發,打破種植習慣,杜木村大力度引進推廣高產、耐旱、優質的“晉糯三號”高粱新品種,多次組織村民外出參觀取經,借鑒鄰近縣區種植高粱的管理經驗,引導村民注重病蟲害防治和田間管理。
“我換成了新品種‘晉糯三號’高粱,你看這穗子紅艷艷的,果實飽滿,收成要比往年高出一倍還多呢。”李玉平說。
說話間,李玉平坐在地頭算起了收入賬。“今年種植的20畝‘晉糯三號’高粱,按照每畝600斤計算,產量預計達到1.2萬斤,收入2.4萬元,明年還要繼續增加15畝高粱種植面積。”
“畝產從300斤增加到600斤,市場價格比玉米高出1元,村民種高粱的信心更足。”李小琴說。
在村委會辦公室的統計表上,記者看到,今年,杜木村“晉糯三號”高粱種植面積達到了468畝,全村僅此一項收入超過56萬元,有一半以上的村民收入超萬元。
“實踐證明,新品種高粱既能降低勞動成本,又增加農民收入,隨著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農民也嘗到了甜頭,種植高粱已經成為助農增收的特色產業。”杜木村黨支部書記曹利林信心滿滿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