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顏旭)為加快推進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服務農業節水降耗和糧食生產,近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技中心在山西運城召開全國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研討觀摩會。會議充分肯定了“十三五”期間旱作節水農業取得的巨大成績,深入分析了在新的歷史階段,旱作節水農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了新階段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思路和目標任務。
會議指出,“十三五”期間,農業農村部堅持把以水定種、加快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作為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制定印發了推進農田節水工作的意見,組織編制了推進水肥一體化實施方案,連續多年安排旱作節水農業示范推廣項目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發展擴面積,用水提效率,因水優結構,節水促增產,推動我國節水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用水總量及其占全國用水總量的比例“雙下降”,農業用水效率和效益“雙提升”,切實提高了農業水資源利用水平,為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重要貢獻。
會議認為,旱作節水農業工作要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統領和引領,立足資源稟賦,注重協調發展、適度發展,逐步構建使用科學、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節水增糧增效新模式。各地要堅持目標導向,聚焦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面臨著巨大水資源制約,緊緊圍繞“促生產、提效率”目標展開,推動農業節水降耗和糧食增產。切實做到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緩解農業生產缺水矛盾,緩解農業干旱威脅,緩解地下水超采和地膜殘留程度;提高農業水分生產力、農業抗旱減災能力和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會議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提高工作站位,創新推動旱作節水工作深入開展。一是強化責任擔當。肥水技術推廣部門要主動與本省(區、市)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農田建設等處室溝通,加強協調配合,明確責任分工,著力推進落實,確保事有人干、責有人負。二是注重模式集成。開展技術創新,集成組裝單項技術,形成區域化、標準化、適宜大面積推廣的區域技術模式,加強效果監測評價。創新推廣模式,形成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可復制可持續的推廣機制。三是加強項目監管。嚴格資金管理,加快使用進度,確保專款專用,合規使用,防止擠占、截留和挪用。嚴格監督考核,適時組織交叉督導檢查,開展績效自評、第三方考評和審計。四是強化宣傳培訓。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培訓先進技術,宣傳項目成效,增強全社會對旱作節水工作的認同感,為旱作節水農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來自北方部分省(區)農業農村部門種植業處和全國各省(區、市)土肥水技術推廣部門的負責同志等5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代表觀摩了山西省有機旱作農業技術示范現場,承擔2021年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13個省做了典型交流,有關專家做了技術報告。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進仁、運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董旭光出席并致辭,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張曄作主題報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呂修濤總結講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