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三農 » 正文

吉林:長春市硬核技術強“稻梁”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6-15  來源:長春日報  瀏覽次數:351
 
 
  田家少閑月,六月插秧忙。眼下正是稻田插秧的黃金時節,一臺臺高速插秧機來回穿梭,一株株翠綠的秧苗整齊有序地插入水田里。農技專家、機械設備“齊上陣”,田間地頭一幅忙碌的夏耕畫卷。
 
  而綠色與技術創新,正是這幅畫卷的底色。
 
  水稻,是長春市種植面積排名第二的糧食作物。2021年,全市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9萬公頃,比上年增加6000公頃。
 
  由于晝夜溫差大,又是一季稻,長春市稻米素以品質佳而著稱。近年來,長春市組織引導農民開發利用農業資源,以水稻標準化生產為手段,全面推進全程機械化,一項項關鍵技術的集成應用,破解了制約水稻綠色生產的發展瓶頸。
 
  在綠色的稻田里,多種硬核技術輪番登場了——
 
  側深施肥夠“精”夠“準”
 
  施肥過量與利用率低,一直是制約水稻生產的突出問題。而“側深施肥”這項新技術正好破解了這個難題。
 
  5月28日一早,在德惠市朝陽鄉團林子村,一臺外掛側深施肥裝置的插秧機開進了水田。農機隆隆駛過,一邊插秧一邊施肥,綠油油的秧苗整齊地插到田里,肥料順勢從側方均勻地施入根系耕層中。
 
  “你看,側深施肥多均勻,插秧、施肥一次性完成,真是一項省時、省工、省肥的好技術!”看著一株株秧苗從苗盤上依次滑落,半頃田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校波對這項新技術贊不絕口,“在德惠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指導下,今年合作社用了水稻機插秧側深施肥技術,國家號召減量用肥,施肥量減少20%至30%。”
 
  水稻側深施肥是一種新型農機、專用肥料、配套農藝于一體的集成新技術。側深施肥的水稻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株高、分蘗等都好于常規施肥的水稻,是施肥技術的一項重大革新,特點是減少用肥量,提高肥料的吸收率,達到增產的目的。“插秧、施肥二合一,不用再追肥了。這項技術符合農業農村部提出的‘一減三控’的要求,同時也符合我們長春地區對農業提出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德惠是我們此行的第一站,借著水稻插秧的這個高峰期,把這項技術更好地普及到農戶當中去。”長春市農機技術推廣總站推廣科科長郝春天說。
 
  德惠市朝陽鄉現有水田面積9000公頃,2020年就推廣了側深施肥這一技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節約化肥投入量20%左右,同時能夠提高糧食產量5%-10%。每公頃土地可以為農民增加收入1000元,這項技術在我們這兒非常受歡迎!”德惠市朝陽鄉黨委副書記付士義說。
 
  稻稈還田保護黑土地
 
  6月3日清晨,水霧散去,稻農在榆樹市青山鄉嘉澤種植合作社的水田里開始插秧,與往年不同的是,水面如同鏡子一樣干凈整潔。“今年我家用的稻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頭一年的秸稈都進地里了,沒有漂浮物,瞅著干凈,還不堵苗根,也不影響生長。”合作社負責人杜永久說。
 
  早在2015年,嘉澤種植合作社就選出一片地搞水稻的潔田模式,具體用的就是稻稈還田技術,今年從當初的10公頃擴展到60余公頃。“這種模式很簡單,秋收后通過耙漿機把秸稈全部還田,注入少量的水,冬天一凍,雜草蟲卵就都凍死了,腐爛的秸稈還田還能增加地力肥力,春天用機器翻一遍地就可以。”杜永久告訴記者,過去傳統水田到夏季每天花4800余元來雇勞動力除草,合作社400公頃水田最快也要10天才能干完,再算上其他植保,投入將近10萬元,而保護性耕作的水田就省去了這部分花銷,每公頃產量還增加了400公斤以上。
 
  目前該技術由長春市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在全市范圍內推廣,面積達到3.2萬公頃,水稻增產5%-10%,減少化肥投入20%,每公頃降低生產成本1000余元。
 
  “水稻+”綜合種養收益高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榆樹市興隆農牧專業合作社,就看準了這樣的好路子,利用稻田養殖蛙類,實現蛙稻共生,一舉兩得,促進增收。6月2日,榆樹市興隆農牧專業合作社的水田里,與別人家不同,他們不惦記著插秧,而是忙起了圍紗布,田埂上還架設有2米左右高的白紗網。“蛙的敵害特別多,水里的泥鰍,地上的蛇、鼠,天上的鳥,都是蛙的天敵。所以設下了天羅地網。”合作社負責人周明輝說,等秋收后水稻和蛙每公頃年收入起碼60萬元。今年興隆合作社選取了3.7公頃地做稻蛙共生的試驗田,并與多家餐飲店達成合作意向。
 
  興隆合作社的稻蛙共生只是長春市“水稻+”種養模式落地見效的一個縮影,稻蝦共生、稻魚共生、鴨稻共生等,都讓農民嘗到了甜頭,與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謀而合。
 
  在德惠市五臺鄉盧家村的稻田綜合種養地塊,負責人禇建南告訴記者,“去年嘗試做稻田養蟹非常成功,今年在德惠市農技推廣中心的幫助下,將眼前這12公頃水田全做蟹田,收入預計將超過24公頃的普通水田。”
 
  稻田綜合種養是吉林省水稻產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項目中的一項重要內容。2020年,德惠市農技推廣中心投入10萬元資金,分別在朝陽、岔路口和五臺3個鄉鎮,建起了總面積10公頃的3個綜合種養基地。
 
  堿荒之地變魚米之鄉
 
  六月的田野,綠意盎然。在農安縣黃魚圈鄉潘家坨子村,上百公頃鹽堿地改造的稻田再次開犁插秧,呈現出一幅“水鄉”亮麗的風景線。曾經的不毛之地真能種出好稻米?“過去的鹽堿地,現在變成了弱堿性稻田,種植綠色水稻剛剛好!”潘太剛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潘太剛笑呵呵地說。
 
  多年來,潘家坨子村一直以水稻種植為主,但受困于土地多是鹽堿土質,地難種、產量低、品質差……這些鹽堿地漸漸成了荒地。隨著潘太剛因地制宜建立起水稻種植合作社,并致力于土壤和農田改造,一片片鹽堿地變成了綠油油的水稻田。
 
  “將活水引入農田,選育耐鹽堿品種,用淡水每10天洗去一次土壤中的堿性,才能使根系環境適合水稻生長。”潘太剛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又成功改良了30公頃鹽堿地。在農業專家對土地結構的檢測分析下,合作社采取測土配方施肥的方式,人工添加鹽堿土地缺乏的微量元素,為改良后的稻田補充能量。
 
  “普通大米的市場價在每公斤3元左右,鹽堿地上種出來的綠色水稻能賣到每公斤4元。”在潘太剛看來,將鄉親們的土地集中經營、統一種植,實現機械化和規模化生產,家鄉的水稻一定大有前景!
 
  藏糧于技,向科技要產量、質量,才能讓稻農的種植方式脫胎換骨。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