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托管進行時
田間有能人 托管更精準
——山東農業社會化服務提檔升級見聞

山東濟南市濟陽區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植保無人機機手培訓會現場。 資料圖
“小規模農戶是我們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必須面對的省情農情,散小的一家一戶生產是農業農村發展最突出短板。”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相關負責人說,把小農戶帶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應該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及制定各項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提高農業產業質量和效益的突破口,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新潛力、新機遇和新動能。
農業生產托管就是在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農業生產方式面臨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以現實的需求拉動而發展起來的,是農民在實踐中的一個偉大創造。發展以生產托管為主的社會化服務,就是在尊重農戶生產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給廣大農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彌補小農戶服務供給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留得下來 干得出彩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在威海市,業績突出的農村電商企業可以獲得不少于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返鄉下鄉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大學畢業生則可以連續三年享受每月1000-5000元的生活津貼,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并被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大學畢業生和復轉軍人等,則可以連續三年獲得每年1-2萬元的創業補貼。
“吸引有志于鄉村振興的大學生、復轉軍人、進城務工人員等到農村,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發展電商。”威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周華說,打造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對于農業農村的進一步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回鄉創業的農民,公司開展全程訂單托管,合伙種糧。一些愿意種地,想靠科學種田發家致富的,公司就將其吸納為標準化農戶,并進行統一培訓,根據各戶具體情況商定種植面積,一般每戶300畝左右。農戶投入人工,公司提供定制訂單、生產資料采購、農業金融貸款等農業全產業鏈的全程服務,與他們合伙種糧。”山東省濟寧大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趙靜說。
對愿意繼續種地的傳統農民,村里將他們的零散地塊進行統籌規劃,服務組織對他們需要的生產環節提供托管服務;對不愿意種地的農戶,公司就開展全程保底托管。
“針對外出務工沒人種、老弱病殘種不了、自己種不劃算、不愿意種地的承包戶,可以把土地委托給村里代管。”趙靜介紹,村集體和公司簽訂協議,公司為托管農戶提供全程服務,給原承包戶800-1000元/畝的保底收入。“這個收入不低于當地農民自耕自種的平均收入,也超過當地農戶流轉土地的平均收入。”
由種糧能手、農機手、農資店長等人員組成的豐信線下服務店長在收到平臺推送的農戶下單的托管服務后,便根據托管方案要求,積極開展農事提醒、田間巡查、技術指導、農資配送、農事操作等全程服務。“農戶可以根據需要對過程進行監督,也可以完全由服務店長代為操作,店長會將服務過程、服務效果拍照后通過平臺推送給農戶,讓農戶真正實現托管。”山東豐信農業服務連鎖有限公司負責人董金鋒說。
層層部署 立體網絡
農業生產托管作為社會化服務主要服務方式和經營方式,具有廣闊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如何因地制宜,精準作業,豐信農業做足了功課。
“‘天上有網,地里有人’,公司自主研發了‘互聯網+’一站式種植服務平臺矩陣,匯集農資、農技等各類生產要素,并以線下服務的形式落地。”董金鋒介紹,農戶只需關注并登錄“豐信之家”微信公眾號,系統就會根據農戶地塊位置,自動匹配服務店長,并智能設計托管服務方案。立體式服務體系保障了全程生產托管落地的方式,解決了托管服務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與此同時,在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過程中,豐信農業重點與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合作,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統”的作用,負責將本村或鄰村零散的小農戶生產需求集中起來,由豐信農業統一開展服務。
把分散種植的農戶組織起來,通過合作社建設“總社—分社—村服務站—標準化社員”的四級為農服務網絡,這是山東思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考量。
“家里的兩個蔬菜大棚都托管給了思遠,技術有指導,產量有保障。”李剛是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西單村村民,之前一直從事罐車運輸業,為了更好地照顧家里,便決定回鄉承包大棚進行蔬菜種植。“想要取得好收成,就要嚴格按照托管服務計劃進行標準化管理,公司不僅有微信群實時指導,每周還有一次田間實地服務指導。”
“提升蘋果、大櫻桃、梨、桃、葡萄等農產品生產效益是我們開展生產托管的目標。”煙臺福田果樹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明澤介紹,服務對象以小農戶、零散戶以及老齡化果樹種植者為主,兼顧規模化種植園。
針對不同果園,合作社與果農簽訂生產服務責任書,建立果園檔案。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及果農的需求,一對一制定科學合理多樣化的托管服務方案,并通過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測土配肥、統一病蟲害防治,滿足不同果農尤其是年齡較大的果農對生產服務的需求。
張明澤進一步介紹,“服務站或連鎖店負責人具體負責田間指導、果園回訪、農事提醒等技術方案落地,及時解決果農的問題和需求。同時在總部設立客服(監督)電話,24小時專人接聽,對托管服務對象定期進行回訪,堅持12小時問題解決機制。”
標準實施 精細管理
“標準化生產、全過程服務、信息化支撐,是公司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核心特征。”山東思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白京波介紹,針對設施農業和露地經濟作物面臨的管理粗放、技術不高、品質不穩等問題,思遠農業探索了“精細化管理”技術標準、“六化三標準”社會化服務模式、“農保姆”智慧農業管理服務系統。
大棚蔬菜種植需要精細化管理,而小農戶普遍存在技術水平不高、環保和質量意識不強等問題。基于此,思遠農業提出“標準化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構建了“7F精細化管理”技術標準。“即通過標準化的設施、土壤、種苗、栽培、環境、肥水、植保管理等7個關鍵環節,促進農業生產的安全、綠色、生態。”白京波解釋。
“目前已推廣應用了番茄、黃瓜、西葫蘆等16種作物的標準生產規程,采用基礎標準、服務保障標準、服務提供標準、崗位工作標準301項。”白京波口中的標準規程在生產托管服務中發揮了大作用。公司在與農戶簽訂標準化生產服務責任書后,就根據生產實際情況一對一制定標準化生產服務方案,統一農資供應并指導成員生產操作,做好服務。
標準化生產服務需要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生物菌肥、熊蜂授粉等10多項新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實現了化肥農藥減量、土壤生態修復,清除了根腐、線蟲等頑疾,提升了耕地質量。“科學種植,農藥、化肥、用工等支出減少15%-30%,產量增加20%-50%。根據思遠農業全國標準化社員數據,平均每畝減少投入1300余元,產值增加9000余元,畝增效益超1萬元。”
“安丘市是大蔥種植大市,傳統的大蔥種植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產量不穩定,針對這些問題,公司創新開展了工廠化育苗、自動化移栽、集約化采收、合同化收購等大蔥種植全程托管服務,提升了大蔥種植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沃華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金義說。
“我省社會化服務起步早,已基本形成了貫穿整個生產過程的服務鏈條,因此需要進一步提檔升級,發展思路要向出臺統一配套的產業政策轉變。謀劃好面、激活市場,構建好線、推出路徑,再樹好典型,打造亮點升級,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用市場化的優勝劣汰機制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