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風過,麥浪如潮。
“你們瞧,這個時期的麥子突出表現為穗數多,灌漿好,群體適宜,籽粒飽滿。”他揪下一穗麥子,一邊給圍在身邊的當地農民和技術人員看,一邊進行現場指導,“但是在將要豐收的關鍵時刻,更要嚴格管理,一是不要澆水,二是收割時要把握時機,不能早,也不能晚……”
河南省小麥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丁位華博士告訴記者,經周口沈丘周邊地區測產調查,這里的畝穗數在45萬-48萬,穗粒數在35粒左右,按常年千粒重45克左右計算,大面積高產田塊畝產達650至700公斤。“特別是通過高標準良田創建、科技特派員技術下沉田塊后,在新品種、新技術綜合運用區域,高產能力更加突顯。”
“我們種植的‘百農4199’,是茹教授團隊培育的‘高光效品種’,這個品種不但葉片光合能力強,最難得的核心好處是“綠穗灌漿”,穗部光合能力對小麥的快速灌漿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也是百農4199能夠豐產的關鍵因素之一。”久酒中梁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示范基地負責人覃兵跟記者興致勃勃地講起了“育種經”。
他自豪地說,在省小麥產業科技特派員的幫助下,公司種植的3000多畝“百農4199”即將迎來豐收,畝產預計比其他品種多100多斤。“一靠好品種,二靠小麥特派員的細心指導。”
茹振鋼解釋說,良種和技術對單產提升的貢獻率在58%左右。但是,能否很好地掌握種子選育、生產、加工技術,能否把優質品種推廣到田間地頭,同樣直接關系著糧食生產能否得到有效保障。
積極推廣新品種,加強技術推廣力度,小麥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主動出擊,在這個夏天交出了一份保豐產的可喜“答卷”。
統計顯示,幾年來,小麥產業科技特派員服務團在全省示范推廣了優質高產新品種“百農4199”2000多萬畝、小麥種植管理配套新技術15項,帶動全省小麥增產20多億斤。
這是我省強化科技支撐,持續加強種業創新,取得良好成效的一個縮影。
據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培育的小麥新品種“鄭麥9023”、“矮抗58”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另外兩個品種“鄭麥366”、“百農207”先后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新品種,年推廣面積2000萬畝以上,引領了我國小麥品種更新換代。其中,“矮抗58”已累計推廣3億畝以上,增收300多億元。更為難得的是,以“矮抗58”為親本,我省科技工作者已經培育出100多個新的小麥品種。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我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河南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發揮自身優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囑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支持種業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