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項目攻關“一粒小麥種”
優質麥種基地常年穩定在30萬畝,年外銷麥種1.5億公斤,在黃淮海冬麥區累計推廣4億多畝。
近幾年,以優質小麥、四大懷藥為主導產業,溫縣按照“一核三區兩帶”規劃布局推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不斷強化科技支撐,改善設施裝備,促進產業融合,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構建利益聯結機制,為糧食主產區穩糧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圍繞打造中原農業科技‘硅谷’的功能定位,依托小麥種子產業創造優質小麥‘芯片’和懷藥特色產業培育農民致富增收‘金礦’,我們通過項目帶動和支持,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引擎。”溫縣縣長、產業園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培華說。
在園區建設中,溫縣依托一批有著實際經驗的鄉土育種專家,通過設立農業科技發展基金,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等,逐步形成“行業專家+高校人才+鄉土專家”人才梯隊,大力發展小麥良種培育生產。
目前,全縣建成18個攻關項目和試驗基地,培育匯聚種子企業30余家,打造了“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產業體系,形成了小麥種子特色產業集群,并通過實施“農業+”戰略,推動業態融合,建成了小麥博物館、懷藥博物館,連續舉辦三屆小麥種子產業博覽會、十屆溫縣鐵棍山藥節、兩屆碾饌文化節,形成了農業網紅打卡點和景觀路線。
“通過產業園這個平臺,我們不斷實施科技試驗,創新了‘麥藥輪作’模式,即同一地塊第一年種山藥,第二年種地黃,第三年種菊花,第四年和第五年均種小麥、牛膝。”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產業園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任之有說,“麥藥輪作”種植模式5年畝均純收益2.5萬元,是傳統糧食生產收益的5倍。
同時,產業園內集中連片高標準建成了10萬畝小麥種子基地,輻射帶動全縣和周邊縣市種子基地達到45萬畝,四大懷藥種植面積將近3萬畝,輻射帶動全縣和周邊縣市建成四大懷藥基地18萬畝。
據介紹,為堅持聯農帶農,園區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還創新了小麥種子訂單收購、懷藥示范園區建設和規模化經營引導資金三種聯農帶農模式。其中小麥種子訂單收購由種業公司低于市場價向農戶提供小麥種子,負責統一標準化的技術指導,高于市場糧食價格10%進行回收。規模化經營引導資金模式對開展連片土地流轉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每畝500元的標準進行入股,每年約定分紅6%-8%,紅利按照出租土地規模分配給農戶或用于村內建設和公益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