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8點鐘我就來抽蒜薹,抽完自己拉出去賣,84斤才賣了134元。”4月11日,來自中牟縣韓寺鎮郭中村的農民郭全中在自家菜地里一邊抽蒜薹,一邊憂心忡忡,“哪怕是賠本也要賣啊,當天抽的蒜薹不銷完就不新鮮了。”
蒜薹大量上市,價格一降再降,因為擔心滯銷爛在地里,不少蒜農只能賠錢甩賣。
“今天的價格是1.61元/斤,這些都是我們收農戶的。”4月9日,中牟彥超蒜業老板陳彥超面前擺了成捆的蒜薹,他在3月30日就發了一條朋友圈,內容為“兩天賠一萬”。
專業做代購代銷蒜薹的陳彥超接觸的買家都是 “大戶”,他從事這行已四年之久,并成立了合作社。“去年河北、北京等地區占較大市場份額,今年銷量不行,到各個市場銷售都賠錢。”陳彥超說。
萬邦國際批發市場果蔬區也同樣排滿了賣蒜薹的車,其中一名中間商湯志洋來自中牟縣官渡鎮板橋村,兩個人駕駛一輛車便完成從農戶收貨、向買家賣貨的過程。他告訴記者,4月8日下午從農戶收來的價格是1.55元/斤。
同為中間商的湯志洋與陳彥超有一個共同觀點,他們認為開封地區大蒜種植面積擴大是蒜薹降價原因之一:“今年開封市祥符區的朱仙鎮、西姜寨,還有開封市尉氏鎮莊頭鄉都開始種蒜了。”
4月11日下午,記者致電中牟縣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農業生產科的弓增志科長告訴記者:“這個價格也屬正常,畢竟蒜薹屬時令產品,剛下來時量小價高,賣到8元/斤,但維持時間很短。”
“早熟蒜薹已經到后期了,中期剛開始抽,晚熟蒜薹還沒開始抽。”中牟大蒜協會會長劉少臣告訴記者,4月11日蒜薹的價格為1.3元/斤。“現在的價格還算可以,勉強夠成本。主要是剛開始收的價格高,對比下來顯得現在低。”
弓增志很理解目前的價格:“有時候蒜薹一天會有7個價格,它隨著供應量的充足,價格會逐漸降到一個合理的區間。”
“農戶為什么會覺得蒜薹價格暴跌呢?主要是因為人工和運輸的成本。”弓增志如是說。
河南工業大學糧食產業經濟研究院李銅山院長告訴記者:“局部區域的小幅度減產對市場影響很小,市場對價格的調節也有一定的滯后性。”
此外,蒜薹價格還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據我所知,我國大蒜與蒜薹前些年大部分都出口到日韓。而中韓關系緊張以后,我國出口到韓國的大蒜及相關做泡菜的食材都受到很大影響,近些年雖有所恢復,但依然沒恢復到關系好時的市場份額。”
最后,不能排除商人的逐利行為。“因為蒜薹的保質期長,它放在冷庫可存放到春節前后高價出售。所以這也可能導致有些商人故意壓低價格,甚至幾大商人聯合起來統一壓價。”李銅山如是說。
農產品滯銷困局該如何破解?李銅山表示,從滯銷到暢銷,關鍵在這三點:一是實現產銷的精準對接。“東北地區土地解凍完,恢復耕種以后,是以生產糧食為主,所以哪有那么多耕地去種菜呢?因此很多蔬菜要從南方調。”李銅山表示,若農民能及時掌握市場供需信息,產銷就能得到精準對接。
二是產銷信息要對稱。“產品產出后,國內哪些地區居民最喜歡吃這些產品,就銷往哪些省份。”李銅山認為,讓有需求的買家放心消費,讓種植的農戶收入穩步提高,產地與銷地之間需有直接溝通的方式。
三是加速推動直銷發展。“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在田里用手機直播帶貨,發展農產品電商勢在必行。”李銅山堅定地說。
此外,李銅山還認為政府在指導農戶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時,應重在經營,而非生產:“相關部門的職能要有所轉變,應該先抓銷售、拓寬市場,而不是一味地鼓勵生產。”
“我國很多農民都是隨波逐流,人家種啥我種啥,這樣便會導致單一的農產品過剩。”針對農戶,李銅山認為應該提前對市場作出預判,從今年的情況判斷明年的走向:“人家不種的時候我種,往往會收益頗豐。”(記者 洪夢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