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人們在水壩廣場采摘郁金香。 西爾維婭·萊德雷爾 攝 新華社發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園區起到了農業科技創新、主導產業凝練、龍頭企業孵化等積極作用,園區功能也逐漸增強。國外發展現代化農業起步較早,在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日本、新加坡和美國逐漸建立起各類農業科技園區。目前國外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已積累大量成功經驗,處于規范發展階段,在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方面對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應用現代高科技技術,園區整體效益良好
國外農業科技園區利用先進的現代高科技技術,效果良好。俄羅斯農業科技園區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應用到農業中,在衛星導航下,農民駕駛拖拉機可以在田間精確作業,誤差在2厘米以內,與未利用衛星定位系統相比,糧食產量提高了1.5倍。
美國農業科技園區目前對物聯網的利用率高達80%,園區可以利用物聯網技術,動態、精確地掌握農作物病蟲害、畜禽疾病等信息,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不僅能節省時間和資金,還可以將農藥使用量降到最低。
以色列農業科技園區的科技水平較高,在植物栽培溫室區域,相關技術人員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灌溉、施肥、溫度等進行控制和管理,有效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在蔬菜種植區域,水肥澆灌可以由智能化設備來自動控制,水量控制、水肥和農藥的配置比例,均由終端自動控制系統負責。在以色列農業科技園區中,水肥一體技術極大提高了水肥利用率,將此技術運用到農作物栽培方面,水的利用率可以提高40%至60%,肥料利用率可以提高30%至50%。
無公害農業生產方式,支持綠色農業發展
新加坡農業科技園區內的成春農場,致力于打造尖端綠色農業基地,聘請國內外農業技術專家,推廣、應用全球最新農業科技,發展健康無害的農業。成春農場使用氣耕法種植蔬菜,在裝有空調的溫室內,將植物根部完全暴露在空氣中,每隔5分鐘噴灑富含肥料和營養物質冷水,且冷水是以霧水的形式噴灑,無需農藥。利用氣耕法來種植蔬菜,不僅蔬菜富有營養,而且質量安全得到極大保障。
以色列農業科技園區在種植糧食時,在拖拉機上配備了計算機和自動裝置,可以實現從犁地到收割一體化作業,并以最小化的成本提高操作速度,降低燃料消耗。
意大利農業科技園區,利用電腦來控制雞舍,既節省人力,又提高了對土地的利用和產量,更能解決農場釋放異味、雞糞污染環境等問題,不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
農民組織化程度高,促進園區規模化發展
國外部分農業科技園區通過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進而提高農業生產的產業化、專業化和集約化水平,促進農業科技園區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美國農業科技園區是由州農學院來負責農業開發、宣傳和相關培訓。同時,由約4500個非盈利性合作社提供信貸、加工、銷售以及儲運服務。在美國農業科技園區的運行中,呈現出“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科技園區”的組織模式。
以色列農業科技園區采用“莫沙夫模式”,加入莫沙夫的成員互相幫助,服從于集體利益,在示范農場的運行中,逐漸形成了“家庭農戶+莫沙夫+示范農場”的模式。由于農民組織化程度較高,園區發展日益規模化。
資源利用充分,帶動特色農業發展
國外農業科技園區有效利用了當地特色資源,走特色化農業之路,成效較好。美國政府對于各種農作物產業帶作出了科學、系統的規劃,90%的農場嚴格依照產業帶劃分,只種植一種特定的農作物,而各個農業科技園區在技術推廣時,將精準農業作為推廣主體。
新加坡農業科技園區根據當地都市農業地少人多的顯著特征,近年來大力推行當地特色農業。新加坡農業科技園區主要發展觀賞用的熱帶魚、胡姬花和卓錦萬代蘭等,每年的平均出口值超過6000萬美元。
郁金香是荷蘭的國花,荷蘭建設了大約3500家觀光型科技園。其中發展較好的是哥肯霍夫花卉園,主要種植郁金香,每年3月至5月郁金香節期間,吸引各地游客超過100萬人,每年僅門票收入就超過2000萬歐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