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糧食多個品種上漲極為引人注目,也受到了高層重視!相關部門已多次強調,此番現象是糧食價格連續多年下跌之后的恢復性上漲。在確保糧價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要求下,國家定不會放任糧價肆無忌憚的不合理式上漲,但又會留有一定的上漲空間,而這其中的彈性幅度一直都在國家的掌控之內。12月以來,除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釋放出的多個對糧食市場的重磅信號,央視同樣對大豆上漲背后的囤積資本做了重磅調查!
一套政策“組合拳”,玉米下跌
目前來看,國內玉米市場正在應聲下跌,正如此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李喜貴所說,玉米12月份收購價格回調可能性大。
國家正式開始出手了,首先是暫停了中儲糧新糧收購,吉林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已經停止收糧。其次是開始投放臨儲玉米,12月11日國家臨儲玉米競價銷售吉林省2015年玉米57.66噸。黑龍江糧食交易市場最新消息顯示,12月17日黑龍江臨儲玉米將定向銷售71萬噸。兩場定向拍賣以示政策調控玉米市場的決心!

從最近的政策節奏來看,事實性的調控組合拳陸續出手。預計在國家政策的不斷調控下,市場上糧源流通有所增加,目前主產區停收、掉價企業還在擴增,預計本輪回調還將持續。
玉米期貨最近動靜也很大,主力合約12月以來震蕩調整,累計下跌123元/噸。

目前東北產區價格已然回落。以天成玉米為例,12月15日11:30起玉米收購價格價格下調60元/噸,水分 14.0 %,等級2等以上,價格為2500元/噸。黑龍江依安鵬峪落20元,20水2242元;黑龍江青岡龍鳳昨日落10元,14水2430元/噸;京糧龍江昨日落10元,14水2420元/噸;內蒙古通遼梅花落10元,二等14水2570元/噸;內蒙古開魯玉王落10元,14水2520元/噸。
今年玉米相比去年漲跌幅度都比較大,風險高!

對于玉米的缺口,綜合下來,玉米市場基本可以做到供需緊平衡。
玉米市場上,各家平衡表的數據存在千萬量級的差別,其對明年供給缺口的評估在2000萬—1.2億噸,假設供給短缺6000萬噸,據增石(遼寧)物產研投部農產品分析師郎旭秋分析填補缺口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其一,擴種增產。國家政策主導+提高種植收益+提升科技單產,任重道遠,前路漫漫。
其二,上年結轉。主要是臨儲余糧,預估3000萬噸。
其三,進口補充。大幅增量只能靠美國,其余國家期末庫存都是百萬噸級別,難以滿足。
其四,進口谷物替代。主要是小麥、高粱、大麥、DDGS。在綜合考量各國歷年產量、出口量及全球期末庫存的情況下,預計進口2400萬噸,約替代玉米1600萬噸。
其五,進口豬肉替代。明年國內生豬產能逐漸恢復,按進口量與本年度持平的400萬噸計算,理論上可以替代1000萬噸的玉米消耗。短期內,進口豬肉更多為滿足當前供給;長期內,靠多進口豬肉來少消耗玉米的效果才能體現得更明顯。
其六,國產政策性小麥+水稻替代。這是未來國家主要的主動調控手段。不過,全球糧食危機+“六穩”前提下,動物與人的口糧爭奪不言而喻,只能將2014—2016年的陳化糧作為調控對象,預計替代2000萬噸玉米,底牌相對清晰。
綜合來說,供給缺口6000萬噸,補充合計9600萬噸,缺口“理論”上可以彌補,但各個環節敏感又脆弱,另各家平衡表中其實已經考慮了明年的替代,不然缺口不止6000萬噸。綜合下來,玉米市場基本可以做到供需緊平衡。
央視重磅調查大豆!矛頭直指資本炒作
央視財經在近日發布了一則重磅調查《蹊蹺!大豆都去哪了?!央視重磅調查:豐收之年,神秘資本囤積大豆,他們在賭什么?》,單從標題就能看出央視的出手力度,“蹊蹺““重磅”“神秘”“賭”,幾個特殊用詞,加之連續反問,可見是對大豆上漲的一次“威懾”。
調查中稱今年的大豆豐產又增收,據相關統計,2020年相比去年增長100萬噸左右,預計今年產量1600多萬噸,按理說供應更多了,價格卻高高在上。不少大豆加工廠正在面臨虧損,每加工一噸大豆就要賠掉2000元,高額的成本給企業帶來負利潤,現在的加工企業基本上都處于停產狀態。
文章指出,今年有不少其他行業進來的資金囤貨,都在賭豆價上漲,這也是今年價格高的重要原因。目前,種植戶手中還有兩三成,加工廠收到的大豆也在三成左右,多數大豆在貿易商和相關資本手中。
作為我國重要的口糧之一,大豆價格的大幅上漲并不符合我國國家糧食安全政策,因此豆價并不會無休止上漲,尤其是在炒作的推動下。在12月11日周五晚,央視調查國產大豆的文章一經發布,隨即在市場上掀起波瀾,影響了市場情緒,在12月14日周一開盤,豆一開始瘋狂下跌,暴跌4.38%。市場認為,央視的報道代表了官方的調控態度。

央視財經最早在9月份已開始追蹤糧食上漲,高度聚焦玉米大豆兩個熱門品種,關鍵時期釋放重要信號。在10月份的一周內連續對玉米報道三次,對輿論走向進行引導。現如今對大豆作出重磅調查,可見官方對糧價的高度關注。
央視財經
9月7日
漲!漲!漲!連續8個月上漲,還創6年來新高!“玉米”也瘋狂?
10月17日
玉米價格每噸漲千元!專家:災情并非主因...
10月21日
瘋狂的玉米!期貨價格刷歷史新高!還會繼續飆漲嗎?
10月23日
太火爆!高價收糧!糧食經紀人根本等不及農戶把糧食收回家,田間談價直接收割拉走…
12月11日
蹊蹺!大豆都去哪了?!央視重磅調查:豐收之年,神秘資本囤積大豆,他們在賭什么?
引以為鑒
引用期貨日報的《“偷雞不成蝕把米”搶拍小麥結苦果!玉米、大豆市場也“心慌”》一文的部分內容:
早在一個月以前,受小麥替代玉米用作飼料原料數量將大幅增長預期提振,小麥市場看漲心理較重,不但制粉企業、飼料企業、生豬養殖企業等進入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市場大量競拍小麥,而且部分貿易商、倉儲企業與小麥產業外的一些投資機構也大量搶拍小麥,當時大家的心理是先擁有貨源,并耐心來等待未來市場價格出現上漲。
事與愿違,隨著相關機構采取加大玉米、小麥進口,加大各項政策性庫存糧油出庫量,以及保持最低收購價小麥每周400萬噸拍賣量不變等措施,最低收購價小麥的成交率、成交價格均穩中有降,市場看漲心理等很快得到了遏制,最重要的是最低收購價小麥的最終出路是進入制粉企業與飼料企業,而在制粉企業與飼料企業并不缺少原料的情況下,各類主體擁有的大量小麥資源最終是沒有出路的,部分主體由于資金緊張,加上難以承受倉儲費用與資金利息等成本的不斷增加,現在只好降價處理拍得的最低收購價小麥。
小麥價格出現下滑以后,很快引起了玉米、大豆市場的關注,而且這兩個品種的市場心理也出現了較大變化,部分擁有較大玉米、大豆庫存的貿易商與投資機構開始出現了“心慌”現象。實際上,這與市場資源在誰的手中有很大的關系,正如央視近日所報道的那樣——國產大豆去哪里了?全是在中間商手中,特別是在一些資本的手中。而他們并不是市場最終的需求者與使用者,在下游需求不旺或沒有人接盤的情況下,這些囤積有大量玉米與大豆的中間商肯定會出現分化,也會有主體開始降價出售玉米與大豆,市場價格自然會出現松動,近幾個交易日大連玉米、大豆期價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也說明了這一點。
中華糧網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