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晨報”微信公號11月19日消息,“已過去兩年之久了,損失了錢財、人力不說,還鬧心。”從事多年種植的王金(化名)無奈地說道。
2018年是家住赤峰市的王金從事種植業的第14個年頭,也是他從事種植業最煩憂的一年。這年,他在赤峰市敖漢旗長勝鎮承包了農田,在播種季將名為“敦玉15號”的玉米種子種到了田里。同年秋收時,王金發現玉米長勢出現異常。
稱長勢好可獲獎?“我從事種植很多年了,2018年4月,我在敖漢旗長勝鎮一家名為‘曹樹梅農樂種業’的種子門市購買了“敦玉15號”玉米種子,當時店主陳業(化名)稱此玉米種子是新品種,承諾畝產會達2000斤,并且陳業當時口頭承諾秋收時,抽10個玉米大棒子在全國競賽,獲一等獎可兌換一輛轎車。”王金介紹,他在鎮里比對了多家經銷商后,最終選擇了陳業家,因為其承諾產量高,再加上還有附加福利。


王金介紹,在同一片地,他還種植了3畝“768”品種的玉米,其長勢明顯比這15畝的“敦玉15號”好。于是王金前去陳業處詢問原因,雙方交涉后,陳業讓其先收割,之后給予差額賠償。“但收割后并未賠償,他又說先打捆吧。打捆后我又前去詢問,陳業稱他賠償不了,讓我們自己想辦法。”王金向記者回憶道。
訴諸法院2019年,王金以陳業銷售偽劣種子導致減產為由向敖漢旗人民法院提出訴訟,晨報融媒記者通過王金提供的《敖漢旗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看到,原告主張被告經營的種子門市購買的敦玉15玉米種子系偽劣種子,致使原告種植的15畝地減產,未能提供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故對原告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同年8月,王金向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訟,赤峰市中級人民法院將王金的訴訟請求發回敖漢旗人民法院重審,要求其重審時應查明陳業銷售的未經備案種子,是否適宜在赤峰地區耕種以及與農作物減產有無因果關系。

2020年10月份,敖漢旗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主張“敦玉15號”玉米種子系偽劣種子,原告應提交其所種植的“敦玉15號”玉米確有減產,并且該減產與該玉米種子具有因果關系的有效證據;被告銷售的“敦玉15號”玉米種子未在敖漢旗種子管理站備案,與是否減產不具有因果關系,故駁回原告王金的訴訟請求。


對于王金提出的玉米種子造成減產一事,趙隊長稱:“若雙方都認可此事,行政大隊可介入進行調解,若有一方不予認可,可向當地法院提起法律訴訟。”
11月19日,記者與敦煌種業內蒙古銷售經理劉青取得聯系,他稱2018年時其在甘肅省工作,具體情況需要記者詢問甘肅省敦煌種業辦公室。
隨后,記者聯系甘肅省敦煌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馬宗海及種業辦公室,電話均未接通。
此前,晨報融媒體平臺曾以《1400畝谷子“顆粒無收”,40戶農民血本無歸,種子商至今仍未回應》為題報道過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察右前旗、興和縣40戶農民種植“黔谷一號”谷子種子卻“顆粒無收”一事,而當時所種的種子也并未在當地進行三年的種植試驗,也沒有經過內蒙古自治區相關部門的審定。
敦煌種業為何會將未審定的種子銷售到當地?陳業是如何購入“敦玉15號”玉米種子的?農民的損失又將由誰來賠償?晨報融媒記者將持續關注。
(原題為《承諾畝產高達2000斤,種植后卻發現種子未在當地備案…內蒙古一地多家種植戶遭遇……》)
相關鏈接:
賣種子化肥新“騙局”:宣傳畝產2000斤的玉米種,到最后免費送
春節臨近,有人忙著置辦年貨,有人忙著搶回家的票,對于不少種植戶來說,這時候已開始準備明年要種植的種子、肥料等(尤其是春作物種植區域),而對于一些“不良商販”來說,此時也是他們活躍的時候。
今天,小幫手和幾位種植戶聊天時,聽到了一種關于賣肥料的新型“騙局”,從整個過程來看,看似是賣玉米種,其實是賣肥料,我是第一次聽到,下面給大家詳細說說,希望能給種植戶們提個醒。
據這位種植戶介紹,前幾天的時候,他們村來了幾個人,開著面包車,用喇叭宣傳一種新的玉米種,畝產能達到2000斤左右,說是在其他地方已經實驗成功,明年想在他們當地做實驗,由于是為了做宣傳,特意選擇了鄉里面的一個飯店,只要是去的人,都有精美禮品送。
目前已處于臘月,大家都比較閑,在當天的時候,去了好多人,簡單算了算,他們村去的大概有50左右,有看熱鬧的、有領禮品的、有想看看到底什么種子能這么高產。
會議內容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主要講的是該品種的玉米在哪些地區已經種植,產量最高的達到了2000斤以上,然后就是一些圖片、視頻和農戶的采訪等等,看完他們的課件后,為了不讓參會的人走,發了一波小禮品,每人一個盆(估計也就幾塊錢)。
盆發完之后,開始了他們的“正題”,雖然說上述玉米種能達到畝產2000斤左右,但是前提要配合他們的肥料使用,肥料就堆在會議室后面的一角,上面寫的是復合肥,除了氮磷鉀外,還有硫、鐵、硼等很多元素,并且中間有個大的字樣,能讓玉米畝產2000斤的專用肥,具體的這位朋友也沒仔細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價格是100元一袋,一袋是40kg,一畝地用一袋就行,到這里,參會的一些人發生原來是賣肥料的,感覺沒意思就準備走,這些人估計也能猜到大家的反應,使用了一個“大招”。
購買2袋肥料的人,每人獎勵1袋玉米種(就是上述畝產2000斤的種子),購買4袋送2袋種子,以此類推。
這個“大招”出來后,吸引了不少參會人員的興趣,這時候,他們自己人(托)開始踴躍購買,10袋、20袋的現場交錢,大家都知道,人們都有從眾心理,看到有人買了以后,自己也會受現場氛圍的影響,參會的一些大爺大媽,開始爭相購買,最少的都是購買2袋肥料,家里得多的有購買20袋的。
會議結束了,一些購買肥料送種子的人們,也拉了回來,村里面沒有去參加會議的人,開始聚在一起討論這個事,大部分都認為這個種子不是真的,因為在當地畝產1200斤已經算高產了,而這個種子畝產2000斤,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真有這么高的產量,農業部門肯定會大力宣傳的。
而購買了肥料、種子的人則認為,反正化肥是必買的,買誰的都是買,另外種子是送的,不要錢,種植試試看。
整個事情到此就結束了,相信不少人看完后和我有同樣的看法,這是一個賣肥料的“騙局”,依靠送玉米種,來提高大家購買肥料的意向,畝產2000斤以上的玉米種,基本上可以判定不太可能(常規的大田種植環境下),而至于肥料,估計也沒有宣傳的那么好。
通過以上案例,小幫手希望能給種植戶們提個醒,購買種子和肥料,還是建議去當地正規的農資店購買,不要貪圖小便宜,也不要輕信一些夸大的宣傳,不僅浪費了種子和肥料錢,而耽誤了一季的土地。
(來源:“內蒙古晨報”微信公號,農民的小幫手,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