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你可以有任何觀點,只要你有3個以上論據支撐你的觀點。而且,你的這些論據是“可以證實”也“可以證偽”的。如此可以提升自己智慧,至少,可以讓自己不愚蠢或少犯錯。
某天凌晨,忽然想到“玉米密植”和“密植玉米”這個問題,頭腦里把多個案例串聯在一起,于是開始寫這篇文章。
首先“開門見山”亮出觀點:黃淮海區域的玉米密植,不是為了多么高產,而是為了“籽粒不用烘干的機收”——如此需要品種的“早熟”且“抗災能力好”——因為品種早熟而“棒子小”且“需肥量也小”,所以必須“增加密度而不增加肥料”——從而獲得“維持正常產量,籽粒直接收獲不用烘干”。其它諸如“不早熟”或“籽粒水分大于20%”或“抗災能力差”的品種,還不如在“在田間直接賣玉米棒”的品種呢(2020年,畝產鮮棒3000斤左右,一畝折現1500元左右)。
第一,玉米的產量,是來自氮磷鉀的積累形成的啊!
在李少昆博士的著作里,明確指出了,每生產1000斤玉米籽粒,需要吸收22.8斤純氮(折合45%尿素約50斤)、7.8斤純磷(折合46%磷酸二銨17斤)、22.5斤純鉀(折合60%氯化鉀38斤)。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玉米品種,玉米的籽粒產量都是“氮磷鉀多少的結果”。

同一個玉米品種的同樣的管理,如果想提升產量,要么你多施肥,要么你選擇肥沃的耕地(土壤養分留存較多)。
據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弗雷德教授的科研結果,氮肥對玉米產量的貢獻占比是26%,與氣候影響的27%基本相當。

另據趙久然著作介紹美國玉米的施肥情況(下圖),美國玉米一般兩三年才使用一次磷鉀肥,主要是氮肥的使用(其中2/3的氮肥追施)。如此,也佐證了弗雷德教授的結論。

再據國家玉米產業體系的美國考察之報告,美國的玉米用氮肥主要是液氨、尿素、尿素硝銨3種。
還有,我國某農業專家,曾在電視上脫口而出:他創造高產記錄的試驗田,一畝多投入1000多元錢,實際上是賠本的!但是,他“虧本種田”可以領到獎金,普通農民絕對不會這樣干的。

農業農村部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中指出:糧食要增產,使用化肥的貢獻占2/5以上。
第二,所有的玉米,都是“先長秸稈,后長棒子”對吧?所以,當有限的肥料養分浪費到過多秸稈浪費上時,等于玉米果穗灌漿時更多的是“脫肥”和“早衰”。
如果玉米由于“密植”增加了1/4或者1/3的玉米秸稈,這些玉米秸稈從“一粒種子”變成“兩三米高度的秸稈”,需要消耗多少氮磷鉀呢?
例如:同一位農民,在同一塊地,種植同一個玉米品種,同樣管理條件下,都是一畝施肥100元的。
如果畝留苗5000株,等于每一株玉米秸稈2分錢的肥料。
如果畝留苗3368株,等于每一株玉米秸稈3分錢的肥料。
請用你的智慧頭腦思考一分鐘:你請朋友吃飯(同樣的規格),如果“請2人吃二碗面條”等于人均100%;但如果“請2人吃三碗面條”等于人均吃了150%;如果“請3人吃2碗面條”等于人均吃了67%。
同一個“耐密品種”都是畝用100元肥料,種植密度由5000株,改為3700株(減少密度26%),相當于每一株玉米吸收肥料是“密植玉米”的135%的施肥量。不但把“浪費在秸稈上的養分和水分”而更多地轉向供應玉米果穗,而且田間通風透光更好,光合作用更強,更利于玉米提升抗旱、抗病、抗倒、耐高溫熱害能“抗災能力”,從而實現“適當稀植,更加高產”。
2020年我們專門安排了“某耐密品種”和“某稀植大棒品種”的夏播不同密度試驗對比:
“某耐密品種” 畝密度5000株的單穗均重0.48斤(田間直接出售玉米棒子0.53元一斤,折合一畝折現1200元左右),畝密度3700株的單穗均重0.7斤(折合一畝折現1300元左右),密植的一畝地損失100元左右。
某“稀植大棒品種”,在畝密度4500株時單穗均重0.615斤(折合畝產鮮棒2767斤),在畝密度3700株時單穗均重0.822斤(折合畝產鮮棒3041斤),在畝密度3368株時單穗均重0.93斤(折合畝產鮮棒3132斤)。降低密度18%和降低密度25%,增產幅度卻都實現了“增產1/10左右”。
所以說,除非是“怎么長,也長不成大棒”的玉米品種,大部分玉米品是“耐密品種適當稀植,大穗品種必須稀植”是理性又科學的智慧選擇。
如下圖某讀者評論:“我就不愛留密,(因為)密植降低受光效果,浪費種子化肥”;“適當稀植水肥優勢(大),光合效果好,一定不減產,棒子大還省工,籽粒飽實(籽粒沉,容重高)”。


第三,玉米增密的同時增加肥料,能高產嗎?
開門見山,先說觀點:玉米增密的同時增加肥料,雖有高產的可能,但是“難以高效”,甚至隨著“種植風險的加大”而減產減收的概率也提升了幾倍。暫且不說,增加肥料的投入不符合當前倡導的“減肥增效,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綠色高效農業的理念。假定你“逆潮流”而增加施肥,“肥料效應報酬遞減律”卻是你的“魔咒”。例如,美國的玉米高產記錄創造者,在土壤有機質含量是我國耕地的2~3倍的前提下,又“折合一畝使用83斤~113斤尿素”條件下獲得的(據美國國家玉米種植者協會網站)。
所以說,我國那位比較有名的農業專家在電視上頭脫口而出所說的“一畝地多投入1000元錢,實際上是虧本的”,可見他的無助與無奈(他背后的資本逐利本質逼迫著他“不得不創造人為設置的高產記錄”)。


所以說,過量施肥獲得“高密度而高產”是不合適的。
對此,河南農業大學陳偉程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玉米出問題最多,是密度大!”,而且“高密度必須要有相應的高水肥”。
可是,我國2/3以上的玉米受到干旱困擾,“玉米高密度所需的高肥水”大多是不現實的。因為,咱們的總理說過:“全國有6億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這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高水肥投入又有幾人愿意做呢?!
但是,如果玉米種植密度過大或陰天較多,即使土地肥沃和水分充足,包括多施肥,也會因為“株間蔭蔽,陽光不足,玉米植株體內有機養分缺乏”,造成植株軟弱(容易倒伏和莖稈折斷),空稈率增加,嚴重地降低產量。特別是“密度偏大”又遇到陰雨較多的年份,玉米減產的風險是巨大的。

第四,耐密又抗災的真正好品種,真的有嗎?
據《淺談玉米種植密度與產量的關系》一文指出:4000株為“耐密品種”具備特點除了株型緊湊、葉片上沖外,還應具備小雄穗、堅莖稈、開葉距、低穗位和發達的根系等耐密植形態特征。
5000株為“耐高密品種”,具備特點要密植而不倒,果穗全(全有穗、無空稈)、勻(大小均勻一致)、飽(灌漿飽滿、無禿尖),而且還具有較強的抗倒伏能力、耐陰雨寡照能力、較大的密度適應范圍和較好的施肥響應能力。例如當每種植3000株時,也有較高的產量水平,而當密植到每畝5000株時,也不易發生倒伏,且有更高的產量水平。
試問,哪一個品種可以“對號入座”呢?
另據天津農學院侯月等在《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影響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同樣條件下,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禿頭”的長度變長了,穗長、穗粗、穗粒數、行粒數、單穗質量和單穗粒質量等“穗部性狀”均隨著密度增加而“負相關”。
(未完待續)下期主要內容是“密植玉米的五大風險以及16個‘有圖有真相’的證明”,和玉米籽粒機收品種如果不能早熟基本上“一票否決”等內容。敬請期待。
(作者:北方農村網科技顧問團 王智廣 尹洪雨 崔國光 特別感謝河北成安縣玉多收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對本文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