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全國農技中心在山東省壽光市組織召開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工作研討會。來自北京、黑龍江、江蘇、山東、廣東、甘肅等省(市)品種登記工作負責人及吉林白城農科院、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等有關品種DNA指紋檢測單位代表參加了會議。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和法規司相關負責人到會指導。全國農技中心副主任劉信主持會議并講話。
會議指出,作為“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種業管理制度創新,2017年5月起正式實施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制度,充分激發了我國特色作物種業市場活力,29種作物登記品種數超過2萬個,更好地滿足了人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也為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重要支撐。
會議認為,品種登記制度是品種管理制度改革的重大創新,歷經三年實踐檢驗,更加堅定了“制度自信”,取得了顯著成效,面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將采取更加嚴格地管理措施,強化技術支撐手段,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
會議強調,品種登記制度是補齊非主要農作物種業發展短板的重要舉措。要堅持問題導向,推進品種登記工作發展成熟。要以“放管服”改革精神為基本遵循,堅持放管結合、放管并重,堅持品種登記管理與市場監管兩手抓、兩手硬,以品種登記制度實施規范品種入市,以種子市場監管治理違法行為,切實讓品種登記制度“放”出種業市場活力和品種創造力,“管”出質量和公平,促進優勝劣汰,推進特色種業健康快速發展。
會議就進一步規范品種登記工作進行了研究并形成共識。一是要進一步規范完善品種登記審批程序,嚴格品種登記命名,統一登記受理審查尺度;二是要加快DNA分子檢測技術研發應用,在已有基礎上健全登記品種分子指紋庫,為品種差異性鑒定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三是要嚴厲打擊品種登記違法行為,維護種業市場秩序,促進非主要農作物種業健康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