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之王”的進階之道
——優質高效青貯玉米品種為奶業振興注入發展動力

青貯玉米品種示范基地現場。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玉米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隨著玉米非優勢產區種植面積的“調減”和“糧改飼”的深入實施,青貯玉米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什么樣的品種才能產生好效益?如何推進青貯玉米生產提質增效?這已成為整個行業內共同關注的話題。近日,中國青貯玉米產業大會暨奶業振興泰山論壇在山東泰安市召開。大會包含青貯玉米品種展示觀摩、相關技術及裝備展示、專家講座、論壇研討等環節,與會專家聚焦全產業鏈發展痛點難點,對產業形勢進行了分析和展望,吸引涵蓋種業、農機、種植、養殖、畜牧等多個領域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種植大戶等500余人參會。
術業有專攻 專用型品種優勢突出
在泰安市馬莊鎮金蘭牧業種植示范基地里,經過全國篩選、優中選優的42個青貯玉米品種亮相田間,雖然已經接近收獲期,但一排排玉米植株仍然鮮綠挺拔,十分亮眼。
“糧改飼”政策落地6年以來,青貯玉米在鐮刀灣、黃淮海等產區推廣面積逐漸增長,以良種促進奶業行業的發展,聚焦農畜產品的消費需求,強化種源基礎是關鍵。“近些年,隨著黃淮海地區土地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大規模種植青貯玉米已經成為產業常態,生產穩定可靠、優質高產的青貯玉米成為行業共同期許的目標,良種化、機械化、自動化迫在眉睫。”中國種子協會秘書長蔣協新說。
近年來,隨著國家“糧改飼”工程的不斷推進,青貯玉米技術不斷完善,全株玉米青貯已經成為牛、羊等反芻動物養殖的核心飼料,我國的青貯玉米產業也借此東風,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青貯玉米新品種不斷涌現。
為篩選一批適合在黃淮海地區種植的優質青貯玉米品種,中國種子協會青貯分會組織業內專家,通過統一播種和田間管理,收獲期經過專家組現場實收測評,按照4000、4500、5000株/畝的種植密度分為3組,從全國遴選的42個品種中“選拔”出17個適宜環境氣候及土壤條件的青貯玉米高效品種,面向黃淮海地區進行推介。
什么樣的品種才算是好的青貯品種?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指導組組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指出,青貯玉米主要分為專用型、通用型和飼草型。在青貯玉米的品種選育上,要符合種植者、養殖者、種子企業三方需求,要具備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易制種5大特征。
對于身處產業鏈上游的種植者來說,不少農戶更“偏愛”通用型品種。每年牧場青貯玉米收購在籽粒玉米之前,由于籽粒玉米收購價格和牧場需求的波動,以及收獲期不利天氣的影響,種植戶往往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甚至有農戶為了規避風險,直接將籽粒品種當作青貯收儲。
一個普通籽粒玉米品種能否直接拿來做青貯?對此,趙久然表示,全株優質青貯玉米比籽粒玉米的要求更多、更高。除了抗病廣適之外,還要有較高的生物產量和纖維消化率,矮稈、脫水快、硬粒型、不抗倒伏的品種都不適宜作青貯玉米種植。
術業有專攻,專用型青貯玉米品種的“專”體現在哪?國家青貯玉米區試主持人、北京農學院教授潘金豹介紹,在全國高產優質青貯玉米品種的評價中,對各項指標制定了嚴格標準:經過國家或者省級審定、熟期比當地常規主推籽粒玉米品種不超過10天、抗倒性優于常規品種、抗病性對當地主要病害均達到中抗及以上、最佳收獲期持綠性80%、產量比當地品種增產15%;在品質上,干物質含量大于等于30%、全株淀粉含量大于等于33%、中性洗滌纖維含量小于等于40%、整株粗蛋白大于等于7%。“飼草型、專用型和通用型品種在品質上是完全不同的,雖然通用型種植風險低,但專用型在高產、綜合品質和持綠性等方面更具優勢。”
品種是保障 青貯品質決定飼養效益
促進現代畜牧業發展,優質飼料是保障。奶牛養殖缺了粗飼料,奶牛健康將面臨威脅。沒有好的粗飼料,奶牛就不能高產,牛奶的品質就難以達標,更談不上優質。在奶業振興論壇上,奶牛營養與青貯品質提升成為熱議話題,研討氣氛十分熱烈。
“從各類飼料作物的營養特性來看,青貯玉米不但淀粉含量高,纖維消化率比起小麥、苜蓿來說,品質更一致更穩定。”科迪華青貯業務經理史樞卿表示,青貯玉米是當之無愧的飼料之王,也是粗飼料的理想來源。
粗飼料有多重要?“牛的咀嚼90%是由采食粗飼料引起的,精飼料過多可能導致瘤胃酸度過高,造成酸中毒,有數據顯示,飼喂高精飼料日糧最大可以導致乳脂率和乳脂產量下降一半。”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王中華表示,要保證奶牛的健康和牛奶的品質,粗飼料飼喂至關重要,而控制精料喂量的根本途徑在于提高粗飼料比例。
粗飼料不光影響著牛奶的品質,更與產奶量息息相關。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專家曹志軍指出,粗飼料在全日糧中占到60%-80%是最理想的區間,產奶量的增加與粗飼料質量提升密切相關。
但是,國內牧場普遍對粗飼料的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中小牧場。這也是優質青貯玉米發展的瓶頸:牧場需求很大,但真正用優質青貯玉米的牧場卻不多。
“相當多的從業者對青貯玉米的認知不足,導致青貯玉米的利用程度相對較低。加之產業成熟度差,沒有形成產業鏈間的共贏體系,育成了好品種也得不到充分利用。”中國種子協會青貯分會會長成廣雷表示,我國青貯玉米產業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但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理念的轉變,市場對優質奶源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養殖者對青貯玉米的品質指標也越來越重視。“單從青貯玉米品種的品質差別來看,飼喂相同數量但品質不同的飼料,每天每頭牛產奶量能有2-2.5公斤牛奶的差距。”光明德州牧場相關負責人韓波表示,好品種是牧場效益的重要保障。意識到良種的優勢后,牧場構建了品質分級的計價體系,通過收儲優質青貯品種,實現牧場效益的最大化。
良種配良法 生態高效種植助力產業發展
長期以來,傳統的青貯種植栽培模式對青貯玉米單位面積的生物產量和品質提升有很大的制約性,不符合現代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發展的需求,限制了青貯玉米的大面積推廣應用。而種植模式的調整和新技術的應用,為青貯玉米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我們今年與相關科研單位及高校合作開展了‘青貯玉米+拉巴豆、秣食豆、青貯大豆’等豆科植物間作、混作種植模式試驗,已初步探索出作物與品種間合理搭配、混作與間作比例及配套模式,試驗表明新模式有效提高了青貯產量和品質,創造出了‘淀粉+蛋白’的青貯組合方式,充分發揮生態互補優勢,提升光熱、水肥利用率,減藥節肥,綠色高效,具有良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成廣雷表示,青貯玉米與多作物協同生態綠色高效青貯種植模式是提升青貯玉米產量和品質、推動青貯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
“通過玉米寬窄行種植,提高種植密度,充分利用立體受光和合理密植,發揮邊行優勢,通過篩選合適的玉米品種,在5500株/畝的種植密度下按照一定的比例混種拉巴豆,可實現畝產5000公斤。”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張桂國教授表示,在不增加種植面積的條件下,通過種植模式的調整,充分利用生長要素、作物互作效應和邊行優勢,合理增加種植密度,可大幅提升單株生物量和總生物產量及品質。
除了種植模式的調整,高科技也為青貯玉米生產提質增效提供了“加速度”。以農業大數據技術為代表的新基建技術是本次會議的亮點,這種技術結合了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航、田間高效灌溉設施等多重手段,通過手機操作實現了對玉米播種、出苗、收獲以及病蟲害監測的精確控制,用智慧農業的手段高效提升青貯玉米質量及產量,未來結合5G技術的推廣,這種技術將以更低的成本,更方便的使用方式融入青貯玉米生產、飼料加工全過程,實現數字化、精細化管理,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鏈接
大會推薦品種(排名不分先后):
4000株/畝密度組:京九青貯16、大京九156、大京九166。
4500株/畝密度組:京科青貯932、京科999、NK815、魯單9088、金秋119。
5000株/畝密度組:魯單510、廬玉9105、屯玉7969、中地88、德單179、德單5號、德單123、北玉1522、迪卡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