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種專家在仁懷市茅壩鎮官院村“紅纓子”育種基地察看紅高粱長勢。
最美的夏天,不在山川河流間,不在唐詩宋詞里,而是黔北仁懷田間地頭那斑斕的色彩。眼下正值貴州省仁懷市主導產業有機高粱的灌漿成熟時節,車行鄉間,目光所及,一片片高粱如火把般把山野溝壑染成了紅色,火紅的穗子鋪滿大地,隨山風搖曳,構成一幅幅色彩艷麗的豐收畫卷。
在茅壩鎮官院村的高粱基地里,受全國農技中心委托,來自貴州省內的種業專家正在高粱地里整體巡檢,樣點抽檢,并對紅纓子高粱205畝種子認證試點示范基地進行巡檢,隨機抽取36個樣點進行檢驗,實測結果,種子生產田品種純度實測值為99.9%。
“高粱對于貴州有著特殊的意義,是貴州省白酒產業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田間檢驗的數據表明,貴州高粱種源即將成為獲得認證的品種,走出貴州,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級干部向青云說。
姻緣:茅臺酒的源,就在一粒紅高粱身上
穿越歷史,當曾經滄海桑田,隆起為赤水河流域那一片片高山峽谷,涓涓清流匯聚為一條白練,在峽谷飛越回環。朗朗乾坤間,世居土著濮人在茅草臺高聲吟唱,向蒼天大地敬獻美酒,祭祀先祖。
茅臺酒的源,就在那一粒粒紅高粱上。
這種被當地人稱為糯高粱的紅高粱,顆粒堅實、飽滿、均勻,粒小皮厚,耐蒸煮,好像專為釀酒而生,離了它茅臺酒釀出來也不是原來的風味了。
“只有在赤水河周圍特有的水分、土壤和氣候環境下生長的紅高粱,才能釀制出品質卓越的茅臺酒,這也是茅臺酒不可復制的原因之一。”貴州省旱糧研究所研究員邵明波說。
切開一粒糯高粱,斷面為玻璃質地,硬質、干燥、半透明,這樣的質地,決定了它能經受茅臺酒的加工工藝。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發達,專家們才在研究中發現,這種外表毫不起眼的小高粱,糖分、單寧、角質比例合理,淀粉含量達66%,其中支鏈淀粉占90%以上,為其他高粱品種的數倍,甚至數十倍。而作為釀酒主要原料的紅高粱,衡量其品質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支鏈淀粉含量越高,其品質越好。
堅守:一株高粱種傾注34年艱辛探索
走進貴州紅纓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品種資源庫,仿佛進入了紅高粱的王國。一排排高架上掛滿了高粱穗子,每一束穗子上都打上地方品質資源的數量和日期編碼。
從畝產75公斤到300多公斤,從一般到高品質,貴州仁懷的釀酒高粱歷經了漫長的科研歷程。
“從1999年收集小紅纓子優良單株,到2005年原原種繁殖,2007年釀酒實驗,2008年良種生產、推廣,再到被確定為茅臺酒的專用生產高粱,十年磨一劍。如今的紅纓子已成為全國酒用高粱推廣面積最大的單一酒用高粱品種。”貴州紅纓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涂佑能說。
20世紀80年代,仁懷當地高粱畝均產量75公斤左右,遠遠不能滿足茅臺酒廠的發展需求。1986年,為保證茅臺酒的原料供應,原農牧漁業部決定在仁懷建高粱基地。仁懷對此高度重視,安排農技干部立即著手對地方高粱品種進行篩選。
同年,涂佑能從原遵義農業學校農學專業畢業,到原仁懷縣三合區農推站工作。第二年,涂佑能參與了高粱品種資源的調查與篩選工作。
1999年,涂佑能等人在三合鎮壩上村村民羅榮才家種的名為“牛尾砣”的高粱品種中發現了一株優良異形單株。“那株長勢特別不一樣,穗形比較大,在整片高粱地里格外顯眼。”這一發現讓他們興奮不已。同年,在原仁懷縣合馬鎮,發現了名為“小紅纓子”的優良異形單株高粱。他們將兩者一同作為育種材料,進行高粱新品種系統選育與雜交選育工作。
“每年7至8月份,是一年最炎熱的時候,也是高粱抽穗揚花灌漿的時候,同時也是我們最為忙碌的時候。”涂佑能說,十余年尋覓良種的過程,他們頂著烈日、冒著酷暑,一天行走30多公里的山路,穿行在仁懷大地上,共收集到160余個本地優質品種資源;野外遇到狂風暴雨,無處躲避,任由雨水濕透衣裳。對此,他輕描淡寫地說:“這幾乎是所有農業科研工作者的‘通病’。”
涂佑能告訴記者,從發現“牛尾砣”“小紅纓子”優良異形單株開始,通過十年如一日的艱辛探索、艱苦試驗,“紅纓子”高粱最終培育成功。該高粱品種糯性好,籽粒堅實、飽滿、扁圓形,千粒重20克左右。其顏色為紅褐色,粒小皮厚,淀粉含量65%以上,支鏈淀粉含量占總淀粉含量的90%以上。這一高粱品種,成了適合貴州醬香白酒釀造工藝及國酒茅臺指定的唯一酒用高粱。2015年11月,“紅纓子”被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認證為有機產品,是全國第一家通過有機產品認證的高粱種子。
希望:紅高粱“種”出火紅日子
紅高粱是仁懷市農村的支柱產業,從一粒粒紅高粱到一杯杯醇香的美酒,有機高粱一頭系著茅臺酒的品質擔當,一頭連著農民的增收保障。近年來,隨著醬香白酒產業的蓬勃興起,作為醬香白酒主要原料的高粱產業也欣欣向榮。
茅壩鎮作為仁懷的傳統農業大鎮,農業種植歷史悠久。目前全鎮有機高粱種植面積2.6萬畝,覆蓋群眾4400余戶,其中貧困戶有619戶。今年全鎮預計高粱產量8000噸,產值可以達到7400余萬元。
茅壩鎮楊柳村高粱種植大戶劉澤鵬告訴記者:“今年家里種了10畝地的高粱,按照現目前的情況來看,每畝土地可以收400公斤到450多公斤高粱,可以賣3.5萬至4萬元。”
貧困群眾石照亮是當地有機高粱種植獲直接補助政策的受益群眾之一。7月的貴州,驕陽似火,每天石照亮都要到高粱地里轉一圈。他說:“前段時間雨水充足,這兩天天氣好,正是灌漿的好時機。今年的高粱是種植高粱以來品質最好、產量最高的一年,再加上拿到種高粱的補助,收入相當可觀。”
為促進高粱產業發展,近年來,仁懷市成立了147個專業合作社種植高粱,整合村社資源,保障種植農戶的利益,進一步減少群眾負擔,提高高粱品質。“從種植到銷售,都由合作社統一指導,訂單式種植;由政府給農戶提供免費的有機高粱種子、生物制儲備劑等生產物資扶持,并開展種植技術培訓,群眾只需要按時管護即可。”仁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羅進說。
紅高粱是茅臺酒生命的起點,茅臺人十分珍視這份大自然的饋贈,把種植紅高粱的田間地頭稱為茅臺酒生產的“第一車間”。
茅臺集團長期以高于市場價的保護價收購有機高粱,近年來更是將收購價提高到9.22元/公斤,是其他高粱的好幾倍。同時,今年茅臺集團更是拿出27億元,用于高粱產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這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更成為工業反哺農業的經典案例。
為了讓科研成果得到更好地轉化,造福于民,2012年涂佑能組織成立了仁懷市紅纓子高粱協會。協會負責聘請專家對各基地進行技術培訓、科普講座、科技研討等,培訓人次達2.5萬人次以上……同時發放技術資料、技術光碟,普及科普知識,推廣紅纓子高粱種植新技術。
“今年,仁懷市共種植有機高粱30萬畝,覆蓋群眾4.42萬戶。其中貧困戶7700戶、2.1萬人。產量預計可達9萬噸,高粱價格提升后,預計產值可以突破8.28億元,種植戶戶均增收達5000元以上。高粱產業成為酒都群眾叩開增收致富門的‘金鑰匙’。”仁懷市副市長胡杰說。
“風來隔壁三家醉,雨過開瓶十里香”,茅臺酒已成為中國人舌尖上的極致享受。如今,赤水河谷漫山遍野的紅高粱正虔誠地低著頭彎著腰,等待著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的極致考驗,只為成就每一滴醬香突出、優雅細膩、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茅臺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