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北京為圓心,北京雜交小麥捷報頻傳。
100公里外的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興隆宮鎮大郭莊村種植大戶王永的850畝雜交小麥種植田,“京麥9號”實收平均畝產超600公斤,創下了規模化連片小麥的高產佳績。
300公里外的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保店鎮陶莊村貯墑旱作節水示范田,“京麥21號”實收測產達到490公斤/畝;濱州市陽信縣勞店鎮張喬村耐鹽堿旱作示范田,“京麥9號”實收測產達到375公斤/畝;濱州市無棣縣佘家鎮鹽堿示范田,“京麥9號”實收畝產達到490公斤。雜交小麥在中低產田優勢盡顯。
1000公里外的河南省。國家雜交小麥項目(鄧州)產業化基地8000畝雜交小麥制種田喜獲豐收,小麥雜交種制種田單產實收突破350公斤/畝,再次將雜交小麥制種產量推向新高。
5000公里外的巴基斯坦。位于拉合爾市郊的1英畝雜交小麥JM1683示范田,即使在1公斤/畝的超低播種量情況下,依然可以較播種量為8.5公斤/畝的當地主導品種增產20%以上。中國雜交小麥國際化步伐再提速。
一張張捷報的背后,是北京雜交小麥人團結抗疫、共克時艱的責任與擔當,更是對百年雜交小麥事業的摯愛與追逐。
據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昌平介紹,小麥雜種優勢利用作為一個作物科學領域的世界性難題,一直以來都是農業科學家們競相追逐、期望突破的熱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小麥光溫敏雄性不育現象和材料,并利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率先創立并構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產權的“中國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為小麥雜種優勢利用和小麥雜交種的大面積利用開辟了新途徑。
雜交小麥一百年探索的經驗和教訓告訴人們,用得上才是硬道理!
為了實現雜交小麥大面積應用,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北京雜交小麥人,聚焦雜種優勢,常年下沉基地搞攻關,面向中低產田扎實推動藏糧于技、興農于技落實落地,并深入絲路沿線國家積極推介中國原創高技術謀機遇。
這兩年,依托國家雜交小麥項目(鄧州)產業化基地,北京雜交小麥中心充分利用和挖掘遠緣雜種優勢,每年開展雜交小麥親本材料選育、種質資源鑒定改良、中試制種、組合測試、親本繁殖與品種展示示范等試驗工作100余項次,配制各類雜交組合超過三萬份,研發規模和水平始終保持國際領先地位;構建完成的“京麥系列”雜交小麥全程機械化種子生產體系,使得中試制種最高畝產突破400公斤,制種成本下降20%以上。
“十三五”以來,北京雜交小麥中心選育的6份“京麥系列”小麥雜交種通過審定,其中國家級品種審定兩個,在烏茲別克斯坦國家審定1個,創下了我國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領域品種選育的最佳紀錄。
實踐證實,雜交小麥在節水、旱作、鹽堿、瘠薄等方面綜合優勢明顯,尤其適合中低產區應用。環渤海濱海鹽堿地面積超過千萬畝,淡水缺乏、土地鹽堿限制了這個區域小麥生產水平提升。“京麥系列”雜交小麥憑借著突出的抗逆優勢,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驚人的產量奇跡。2016年,在春季僅灌一水、土壤鹽含量達到3.2‰、土壤pH值為8.1的鹽堿土地上,河北滄州青縣“京麥6號”百畝示范田實收畝產達到578公斤/畝;2018年,經受了冬季嚴寒低溫、春季氣溫劇烈波動等多種不利條件的考驗,天津武清區“京麥9號”百畝示范田單產達到550公斤/畝,增產幅度超過15%;2020年,距離海邊僅10公里的山東省濰坊壽光市營子村,“京麥21號”百畝示范田實收達到541公斤/畝,較臨近同條件下的其他小麥品種增產20%以上。北京雜交小麥正在成為我國北方麥區中低產田穩產增產的助推器。
對外農業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國小麥研發水平居世界前列,具備了將小麥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等快速應用于“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2009年以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初步打造了覆蓋亞洲區域的雜交小麥聯合測試示范網絡,北京雜交小麥在南亞、西亞和中亞等區域表現出巨大的增產潛力和明顯的穩產優勢,被巴基斯坦等視為應對氣候異變、保障糧食安全新的戰略選擇;“JM6-3”品種憑借著突出的耐旱、耐瘠薄特性在烏茲別克斯坦通過審定,再次展現了中國雜交小麥的巨大潛力。北京雜交小麥正在成為中國現代農業高技術“走出去”的又一名片。
據預測,如果雜交小麥推廣應用達到雜交水稻同等水平,我國每年可新增小麥200億斤,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作為現代高端種業的代表,我國二系雜交小麥快速應用將對搶占國際種業戰略制高點、保障國家種業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