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農業生產托管把握準質量高

位于長江三角洲腹地的安徽省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平原、丘陵、山地等地貌類型齊全。在這里,可以看到不同的耕作方式,也可感受南北過渡的鮮明特征。
農業生產托管,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連接小農戶的有效機制,是服務規模經營的主要形式。安徽,作為農業生產托管的先行省份,政策把握準、服務質量高。本報記者跟隨“三夏”的腳步,走進安徽省,去了解江淮大地上規范化、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托管服務。
集體牽頭 統一服務
2019年9月,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選定新集、楊村和大興3個鎮20個行政村開展農業統一生產經營試點工作。
“試點村全面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村集體參與經濟活動的平臺。”安徽省淮南市農業農村局經管科科長吳震宇介紹,“選優配強合作社領導班子,推動村‘兩委’班子成員兼任合作社理事會成員,村黨組織書記兼任理事長,村監委會成員兼任合作社監事會成員,監委會主任兼任監事長。”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生產托管工作,縣鄉兩級對試點村的120名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成員進行全員輪訓,增強合作社經營管理能力和帶頭發展能力。
“堅持土地承包關系不變、群眾自愿的原則,引導村民將承包的分散土地委托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吳震宇介紹,村合作社依據地況,按照“四議兩公開”的程序制定村民委托經營保底收益價格,與農戶簽訂委托生產協議。“目前,試點村共1752戶農戶與村合作社簽訂了委托生產協議,涉及耕地2萬畝。”
鳳臺縣按照“服務經驗足、服務設備全、服務能力強、群眾口碑好”的標準,通過“村推薦、鎮審核、縣備案”的程序,從52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中遴選出17家,與20個試點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簽訂生產托管服務協議,為農戶統一提供耕種、病蟲害統防統治等農業生產性服務。
以村集體為紐帶,有機連接農戶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以低于市場價的標準向農戶收取服務費,農戶生產性服務成本每畝地降低30%。”吳震宇介紹,“水稻生產提質增量,畝均產量同比提高15%,收購價提高25%,效益提高18%。”
實行規模化生產服務,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了服務效率,降低了服務成本。“縣財政每畝按照小麥50元、水稻預計80元定向補貼社會化服務組織,每畝地服務費收益提高17%,服務規模擴大20%。”吳震宇說。這樣,服務組織可以進一步提升設備水平,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服務組織按照小麥每畝5元的標準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交納服務費用,20個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吳震宇說。
數據透明 網格管理
安徽省西北部的亳州市是農業大市,也是務工大市,常年外出務工人口多達140萬人,耕地兼業化現象嚴重。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這一發展態勢,2016年以來,亳州市委、市政府探索實施了農業生產耕種管收環節全過程托管服務,尤其注重服務糧食規模經營。截至目前,亳州市已有90%以上耕地實現了全程托管。
“托管服務有‘五步工作法’,宣傳動員、簽訂合同、落實網格、作業實施、作業驗收。”亳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五步工作法”可以進一步明確各環節時間節點和工作內容,做什么、何時做、誰來做、怎么做,職責清晰、分工明確。
“按照連點成線、連線成網的思路,以300-500畝不等面積,全市午秋兩季分別劃分1.46萬和1.38萬個農業生產托管網格,每個托管網格均明確包保責任人、托管服務主體、機具配置、作業機手、管理人員及聯系電話等。”工作人員介紹,落實“以地定機、以機定人、以人定責”的工作機制,實現“人、地、機、管”結合,形成托管作業機具網格化配置表、托管管理網格圖。
為了讓生產托管更加規范化,在托管作業服務實施前,農機專業合作社與村委會簽訂整體作業協議,并將協議在村務公開欄張貼公示。“合同一式三份,合作社、村委會、農戶分別留存一份,農戶將合同張貼上墻,確保知曉率。”2019年,亳州全市共簽訂托管合同50多萬份,協議服務面積710萬畝。
托管服務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了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按照2019年安徽外出農民工務工月均5230.8元,農忙10個工作日計算,往年麥收外出返鄉務工人口約40萬,增加外出務工收入約7億元。”工作人員說,“按照往返交通費每人400元計算,將土地托管給服務主體,全市農民減少往返路費支出1.6億元,相當于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增收320元。”
從2016年到2019年,亳州市托管服務主體由596家增加到2930家,服務范圍也進一步擴大。“通過統一的托管服務,改變了過去自行聯系作業地點、作業區域分散、機具頻繁轉移的狀況,作業工期縮短2-3天,裝備使用效率顯著提高。現在合作社不僅能滿足本地服務的需求,還輻射河南、山東、河北、湖北等省份。”譙城區焦魁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焦魁介紹。
綠色農業 高效環保
一業興,百業旺。生產托管不僅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保護了環境,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
“堅持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嚴格實施綠色防控。通過無人飛機統防統治、每50畝安裝太陽能殺蟲燈等方式,化學農藥噴灑使用量畝均減少15%,稻飛虱、紋枯病等病蟲害防治效果由70%提升至90%以上。”明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機械化收割遵循統一標準,所有托管土地留茬一律低于30厘米,避免秸稈焚燒,推動秸稈綜合利用。“2019年夏收,全市秸稈綜合利用量31.52萬噸,綜合利用率高達92.2%。”
依托“過灣”“徽糧坊”等省市知名品牌,安徽過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小農戶簽訂高檔優質稻生產協議。“公司提供‘六個統一’標準化生產托管服務,產出的高檔優質稻由公司以每公斤高于國家保護價0.6元收購。基地11多萬畝訂單農業面積涉及農戶超4.8萬戶,預計帶動農民年增收近7000余萬元。”公司負責人樊高俊說。
2017年10月,以過灣農業為依托,結合當地特色民俗文化,安徽留鄉灣度假有限公司成立了。“把鄉村旅游、休閑度假、農事體驗與生產種植、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無縫對接在一起,同時增設地方農特產品生活館,把具有六安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產品集中推廣展銷。”樊高俊介紹,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有效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
“過去每年秸稈禁燒工作中,縣、鄉、村三級投入大量財力、人力、物力,經常陷入死看硬守的‘人力苦海戰’,還容易造成干群對立,引發矛盾糾紛。通過農業生產托管,農民不再直接收種,實現了收、種、禁的有機結合,有效解決了秸稈禁燒農村治理的難點和堵點,實現‘不冒一處煙、不著一把火’的‘零火點’目標。”蒙城縣三義鎮負責人員介紹,基層黨組織通過托管服務網格,黨員干部包到網點、下沉到地塊,對接服務主體和農戶、協調化解糾紛、指導開展服務作業、監督檢查服務效果,基層黨員干部為農服務有了新抓手,聯系群眾有了新的平臺,鄉村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接下來要對從事生產托管的各類服務主體的服務情況進行跟蹤監測,逐步建立托管服務主體名錄管理制度,對服務質量不符合要求、群眾不滿意的服務組織,要及時予以通報并督促改正,引導服務主體規范服務行為,確保服務質量,保障農戶利益。”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