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驚蟄”已到,西南地區水稻播種育秧陸續展開。2月下旬以來,除重慶外的西南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2℃-6℃、日照偏多,對水稻播種育秧有利。為指導西南地區水稻生產,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研究制定了2020年西南水稻生產技術意見。
一是精細準備提質量。根據生態條件、移栽方式、種植模式和安全齊穗期,選擇優質豐產、抗逆性強、熟期適宜的品種,播種前做好曬種、選種、浸種消毒和催芽等種子處理。浸種要與藥劑處理相結合,有效控制惡苗病、干尖線蟲病、條紋葉枯病等。因地制宜選擇工廠化育秧、小拱棚地膜覆蓋保溫育秧、機插秧毯苗育秧和旱地育秧技術。當日均氣溫穩定通過12℃(粳稻10℃)時搶晴播種育秧,晝夜溫差大的地區可采用雙膜覆蓋育秧,提高保溫效果。
二是調溫調濕育壯秧。采用薄膜或地膜保溫育秧的田塊,適時兩頭揭膜通風,防止病害;如遇持續高溫天氣(膜內溫度≥30℃)及時揭膜通風,防止燒苗。雨后猛晴時,切忌突然揭膜,應先通風煉苗再揭膜。1葉1心期,適溫保濕壯苗,控制徒長,防止綿腐病、立枯病發生。2葉1心期,及時通風煉苗揭膜,施“斷奶肥”促蘗,培育壯秧,移栽前3-5天畝施尿素4-5公斤作“送嫁肥”,長勢偏弱的秧苗增施磷鉀肥,促進恢復生長。
三是分類施策抓移栽。對機插秧,要提高耕整質量,移栽前田間泥土要沉實;宜選用25-30厘米行距的插秧機;力爭早插、淺插,適當增加密度;一般秧齡25天左右,避免秧齡過長導致營養生長不良出現早穗。對手插秧或拋秧,要保證栽插密度,提高均勻度,秧齡一般30-45天,雜交稻每穴栽1-2粒谷苗,常規稻每穴3-5粒谷苗,畝基本苗分別達到3萬-5萬和5萬-8萬。
四是肥水調控促均衡。加強水分管理,返青期田間水層保持2-3厘米,促進早發新根。分蘗期田間水層保持1.5-2厘米,促進早生快發。當群體苗數達到預期穗數80%左右時斷水曬田,曬田以田間有裂縫、行走不陷腳為度。抽穗揚花期田間保持淺水層,適當增加田間濕度,降低群體內溫度,避免高溫造成結實率降低。齊穗后保持干濕交替,確保籽粒灌漿所需要的水分,提高根系活力和葉片光合功能,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合理確定田間排水時間以利于機收,一般不能早于齊穗后20天。加強肥料運籌,移栽前施足底肥,可采用有機肥配合過磷酸鈣、氯化鉀等作為底肥;早施分蘗肥,促進低位分蘗發生,一般栽后3-5天畝施尿素4-5公斤;施用拔節肥,水稻起身拔節期畝施氯化鉀5-8公斤,增強植株抗倒伏能力;巧施穗肥,對前期長勢差的田塊,孕穗期畝施尿素3-5公斤,增強植株活力,對群體偏大、葉色濃綠的田塊,穗肥要少施或不施,但可畝用磷酸二氫鉀1公斤,兌水50公斤進行葉面噴施,增強植株抗倒性;看苗補施粒肥,如遇抽穗期葉片顏色淡綠,一般畝施尿素3-4公斤作粒肥。加強病蟲防控,選擇對路藥劑進行防治病蟲害,大力推進統防統治、綠色防治,提高防治效率。
五是適時收獲保歸倉。西南水稻收獲期間常伴隨連續高溫、暴雨等天氣過程,易出現穗發芽,造成減產和品質下降。一般齊穗后30天左右,95%穎殼變黃時為最適收獲期。大力推進帶秸稈粉碎裝置的機械化聯合收脫,提高收獲效率,防止“割青”,做到顆粒歸倉。丘陵山區稻田人工收獲盡量做到成熟一塊收割一塊。
六是提早謀劃再生稻。四川東南部和重慶沿江平壩、淺丘、河谷區,以及云南南部是再生稻種植區,要抓好頭季田間管理,為蓄留再生稻打好基礎。做好頭季稻紋枯病、三代螟蟲、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等的防治。頭季稻齊穗后5天左右施粒芽肥,畝施尿素10-15公斤。當稻田中間10%的植株見到再生苗時,及時收割頭季稻,保留稻樁40厘米左右。施好發苗肥,收割后3-5天結合扶稻樁和除草,畝施尿素5公斤作發苗肥,如遇高溫可用水潑稻樁,保持稻樁濕度,促進發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