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兆波
雜交小麥的研究有1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在2016年世界作物科學大會上也提出來,雜交小麥是作物方面最后一個堡壘。
從1994年發現光敏型不育材料開始,經過20年研究,我們構建了二系雜交小麥的技術體系。在北京順義區和通州區、河南南陽市、云南元謀縣都有育種基地。審定了京麥6、京麥8、京麥9、京麥11、京麥179、京麥21等一批豐產穩產性好、抗旱節水能力突出的雜交小麥品種。在京津冀、山東、山西、江蘇、新疆等地建立了多生態區雜交小麥測試示范網絡,示范品種主要是京麥9、京麥179、京麥21等,平均增產16.3%,最高畝產量達740公斤。
雜交小麥的優勢有很多,在推廣過程中不只體現出高產優勢,還有一個就是抗逆優勢。我們在環渤海鹽堿地和河北滄州等地都進行種植,雜交小麥都表現出比較明顯的耐鹽堿的抗逆優勢。2016年,在河北省滄州市青縣耐鹽堿示范田實打實收達到578.7公斤/畝。2018年,第二代強優勢雜交小麥品種發布會召開,有4位院士參加我們的品種發布會,他們對雜交小麥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和很高的評價。
現在,雜交小麥的推廣面積達到30萬畝/年,遍及新疆、京津冀和山東、江蘇、安徽等區域。同時,雜交小麥的示范推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快速推進。2018年中巴雜交小麥合作被中宣部列為“一帶一路”5年重要成果,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光明日報等20余家媒體對雜交小麥進行了宣傳報道。
現在,雜交小麥逐漸被市場接受、被農戶認可。據專家測算,雜交小麥種業國內年產值可達200億元;如雜交小麥種植面積達到5%的話,新增小麥每年可以達到10億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