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三亞12月11日訊(記者 李方) “雜交水稻的成功,一半的功勞應該歸功于南繁。南繁可將育種周期縮短50%,使超級稻單產不斷取得突破,時間至少提前12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海南氣候獨特,特別是位于三亞、樂東、陵水等地的南繁基地,是冬季育種制種不可替代的寶地,為我國種業發展特別是保障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
袁隆平是在12月9日舉行的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暨南繁硅谷建設工作會議上作出上述表述的。袁隆平說,“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對南繁建設的投入,改善土壤條件和水利設施,特別是要做好南繁科研基本耕地的保護,加快南繁事業現代化,使南繁走向機械化、電氣化和智能化。”

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暨南繁硅谷建設工作會議現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方/攝
我國南繁育種始于 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走過60多年風雨歷程。現在每年有來自全國 29個省份、700多家單位的近 7000名科研人員從事南繁工作,先后培養了袁隆平、李登海等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育種專家,育成的新品種占全國新品種數的 70%以上。60多年來,南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我國新品種選育的“加速器”、農業科技創新的“孵化器”,被喻為中國種業的“硅谷”。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強調,種業現代化要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標志性工程、先導性工程。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建設現代種業強國為目標,堅持自主創新,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構建市場導向、企業主體、產學研協同的中國特色種業創新體系,加快提升種業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依法治理能力,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我國新品種保護申請量已經連續3年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95%以上,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70%以上,農作物種子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雜交稻等品種走向世界,國外種植面積超1億畝,為解決全球饑餓問題作出了中國貢獻。
會上表彰了全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先進集體和個人,表揚了南繁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等50個單位獲得“全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先進集體”稱號,李傳友等100名同志獲得“全國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先進個人”稱號。北京市南繁指揮部等50個單位獲得“全國南繁工作先進單位”稱號,高勇等100名同志獲得“全國南繁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