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編者按:不止于“一部中國史,半部河南史”,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河南掀去古老的一面,向全世界展示了新時代的諸多精彩。從優質小麥到客運汽車,從中國功夫到時尚女褲……“開放的河南”深耕優質資源,推進全面創新,走出了一個又一個享譽全球的名片,它們身上流淌著河南元素,一定程度上更代表著中國。
俺是一粒品種為“百農矮抗58”的麥子,俺生長在新鄉縣朗公廟鎮茹振剛教授的小麥育種科研基地里。
十年辛苦換來良種面世
說起茹振剛教授,俺的同胞們和農民朋友無人不知——他是河南科技學院小麥育種專家、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可謂“河南小麥第一人”。
其實,茹教授是受過苦的人,他經歷過國家困難時期,感受過饑荒,所以選擇農學專業,他明白研究小麥是多么偉大的事業。
經過10年堅持和忍耐后,他終于培育出了矮稈高產、多抗廣適小麥的品種,也就是俺的名字——“百農矮抗58”。別看俺貌不驚人,但是俺本事大著呢!不信,說給您聽聽:高產穩產、矮稈抗倒不早衰、抗逆抗病適應性廣、優質中筋、穩定性好,成功解決了以前兄弟姐妹們高產大群易倒伏、矮稈品種易早衰、高產品種品質不優和穩定性差、穩產性與廣適性難結合等種子培育的四大技術難題。
正因為這些,所以農民朋友們都喜歡俺。
俺有一個好朋友,它住在新鄉縣朗公廟鎮崔莊村民劉繼光的15畝地里,它的主人就說:“種你們俺放心啊,首先不用擔心生病,其次不用擔心倒伏,基本上是在種‘懶漢麥’。”
哼,說俺“懶”?不過俺知道這是好話,因為俺的“懶”主人們也可以偷懶了,平時主人們外出打工,每次回家時順便播種、澆地,然后就等著豐收慶祝了。
因為艱難,所以珍惜,茹教授對待俺簡直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基本上每隔一天他都會來看俺。6月初夏的一天,風吹麥浪,俺聽到茹教授在地里給一群人講著什么,原來是大河網的記者來采訪了,茹教授手持一穗麥子站在麥田中,臉上堆滿了笑容,只聽見茹教授的聲音,“在田地里工作多有樂趣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吃的美味的糧食,干著偉大的事業,雖然吃苦,但是多幸福啊!”
這不,馬上俺就要離開家鄉,在收割、晾曬后去鄭州、全國甚至全球旅游了。聽茹老師說,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河南時強調,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他還親切地稱茹教授的小麥蒸出來的饅頭有“祖母的味道”。
有時候,很多嘉賓來地里看俺,俺聽講解員說,在全國每8個小麥饅頭中,就有1個來自俺“百農矮抗58”,心里別提多自豪了。
聽農民朋友說,俺在外面很出名,被譽為“黃淮第一麥”,因為俺為河南“中國糧倉國人廚房”的驕人成績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中國糧食這一“民之基本,國之大事”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高產量”向“高質量”邁進
前段時間有個大事,俺去北京參展的伙伴們回來可神氣了,他們告訴我,2019年8月26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開啟“河南時間”,發布會上,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推介河南時表揚了俺。原來2018年,河南糧食產量達1330億斤,竟然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每年外調原糧及制成品超過400億斤;優質專用小麥、優質花生種植面積和食用菌、蔬菜、中藥材產值均居全國前列,成為全國第一糧食加工大省,農產品出口遍及137個國家和地區,正從“國人糧倉”邁向“國人廚房”,豐富“世界餐桌”。
其實,據俺所知,“新鄉小麥”已經被登記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按照適應性種植和比較優勢原則,根據氣候土壤條件,河南省還組織專家進行反復調研論證,將全省劃定為豫北強筋、豫中東強筋和豫南弱筋三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區。
河南小麥正在從產量向高質量方向轉變,俺希望能更大規模地種植俺和俺的其他小伙伴們,從而能補齊國內市場日益增長的強筋小麥、弱筋小麥一些領域不足的短板,讓這些品種小麥減少對進口的需求。
所以,俺也要爭氣,要代表河南走向“世界餐桌”,俺使勁生長,等待被收割后磨成面粉,蒸成饅頭、做成面包、制成燴面、包成餃子和湯圓,讓外國人對咱河南的美食“口水直下三千尺”。
雖然生長在農村,可是俺是要去見大世面的,俺相信會有更多的農產品伙伴和俺一路走向全球。
說著說著,您看,搭乘著中歐班列,俺已經出發了。













